李广伟,李广伟讲师,李广伟联系方式,李广伟培训师-【讲师网】
房地产资深销售、团队管理及潜能训练专家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广伟: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2016-01-20 42940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中华龙之精神信仰传承与民族凝聚力浅释

作者:李广伟

 2012年10月4日

(本文已刊登在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第2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段父子的对话所含的启迪。

儿子:“爸爸,你是不是很聪明?”

爸爸:“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儿子:“我们老师说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只有你发现了相对论,我想你如果不是比其他人更聪明的话,为什么别人没有发现相对论?”

爸爸:“不是我比其他人更聪明,只是我与其他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就像一只甲虫在一个篮球上爬行,由于它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扁平的,这样它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在一个有限的球体上爬行,它还以为是在征服一个无限的世界呢。如果这时候飞来一只蜜蜂,它一眼就会看出甲虫是在一个有限的球体上爬行,因为蜜蜂的视觉是立体的,这对它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你爸爸恰好就是那一只蜜蜂,所以我发现了相对论。”

对话完结了,接着要交待的就是,这位爸爸名叫爱因斯坦。

这一段近乎于寓言故事的对话,准确地命中了甲虫的要害,也命中了人类看世界的局限性。当然蜜蜂的立体视觉也受到了它所能飞到的高度的局限,而鹰可能比蜜蜂更了解地球更广阔的地貌,但鹰的立体视觉也受到它所能飞到的高度的局限,而人类的宇宙飞船和望远镜可能比鹰更了解地球和所触及的宇宙,但宇宙真的就是人类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吗?显然不是的,因为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对于无限的宇宙而言,我们远远不敢说我们已站在宇宙的最高点。

那么,当我们将话题转向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肯定地告诉自己,我们也存在着局限性,所以我们就应该以更开放的态度来审视自己,一切的认知都存在局限性,比如,某些被认为是辉煌的发展,很可能就是在制造灾难性的倒退,人天对抗,谁强谁弱?人定胜天还是天定胜人?换个角度看,结论就会不同,人天依存,天人合一。

人与人又如何?如果都想打败对方,可能最后是两败俱伤,换个角度看,结论就会不同,如果双方合作,就会双赢,这是融和共生。

人类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找到更新的立体的视觉,走出限制,希望能够到达一个更新的高度,能够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世界,并确立一个为前行而指引方向的更有意义的信仰的灯塔,以此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与世界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龙魂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以“龙”作为代表自身的一个象征性图腾,这个图腾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5500年的风雨文明之路途,因此龙图腾在数千年的风雨洗炼中肩负起承载中华文化与信仰之精髓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如果问这个文化精髓与信仰是什么?答案是“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什么是“天”?

“天人合一”的天,从最古老的中国人的思维中,天是与地相比较而存在的概念。“天”即地之上的宇宙为之天,而地为人脚下立足的,并赖以生活和繁衍的地方为之地。而人在天与地之中间。

因此,在远古的认识论中,就有了表述天地的“乾坤”概念,天为乾,地为坤。而世间的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由天地交融演化而来。这就确立了华夏文化最古老的阴阳理论。

正所谓:乾阳天开,坤阴地分,万物屯居,启蒙立本。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有了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后分出雌雄,才有男女;有了男女,才有繁衍后代,有夫妻,才有家庭;有了家庭,才有社会,然后有阶级分化;有了阶级,才有君臣,然后产生尊卑名份,然后需要礼制与法制的维护……

这样,随着天地人的交合,作为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强到鼎立于天地间,一分为三。

随着人类智慧的提升,然后我们又认识到在天、地、人的中间,存在着一个更大的东西,它广阔无形,独有而永恒不变,它循环往复,而又永不停息,古代的哲人老子将它称之为“道”。

这样就有了道、天、地、人的四个重要的概念。

老子说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这样又有了一个一分为四而又合而为一的观念,而人只在其中,对于这“四大”的相互依存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是效法地,依赖于大地万物而生存。而地(万物)是效法于天,依赖于天(日月、四季、风雨)而生存。而天体是效法于道,即依照自然规律而运转,而这个“道”(自然规律)就是自然的本质,就是自然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说天、地、人在道的大家庭里是一个共生体。

至此,中华的古哲学基本建立了坚实的“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宇宙观。

从古至今这个理念就自觉与不自觉地贯穿于华夏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暗示力量,成为一种生存的指南,成为华夏认同与凝聚的一个文化的核心信仰。

■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与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也是古人礼敬崇拜的对象。

《周礼》就规定了祭祀上天(昊天)和土地(后土)的礼仪。将祭品玉器分为“礼天”的苍璧和“礼地”的黄琮。这种将天地分别祭祀的方式,反映了此时社会精英们对于人与天地的对应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后世对于天地则脱离了抽象的哲学思考,掺入了许多神话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辑的“百科全书”《淮南子》中讲述了这则广泛流传,耳熟能详的故事:

上古时期,水神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心生恼怒,头触不周山,不周山是支撑天地的“天柱”,天柱倒塌自然天崩地裂,以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下洪水猛兽奔涌而出危害生灵。(《淮南子·天文训》)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砍断居鰲(大鰲)的四条腿来建立地基。从而使自然界恢复了秩序与生机。(《淮南子·览冥训》)

在这则神话中,人与天地的联系更加具体地表现在共工与不周山这根天柱上,也表现在女娲炼石补天的行为中,也隐喻了道家对于人与天地阴阳概念中的对立统一。天地的运转秩序又和人类的生命及人类社会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也隐含了汉儒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在中华文化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的天,其实已演变为一个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它已包含了道、天、地、人这“四大”中的三大,即天代表了“道、天、地”,或者更简单地说“天”代表了自然的法则。民间的口头禅常说“天意”,即自然法则,但在过去人对自然法则这种不可抗拒的外力的认知的局限下,也带有强烈神灵与神力的宗教色彩。

“合”是什么?对人而言,“合”就是对天、地自然的法则,对“道”的理解、尊重、契合、融合,和合,与自然结合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整体。

所以,“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天地自然的法则要结合到一起,即人要依循、尊重、遵从于自然法则,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整体。也就是说,从个人到社会,从生活到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人都要与自然法则取得一种融合、和谐的平衡,人才能立于天地自然中,成为四大中之一大。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为人之道在于“循应天地而善待万物”。

 

Ø   惟人万物之灵,最为天下贵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虽言之有理,但如果人之贵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这个贵就会转变为贱。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意思是说天有春夏秋冬,有日夜运转。地能滋养万物,人能建立治理的秩序。这个“治”就是平衡的艺术。人不仅能自我平衡,还能与自然平衡,所以有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之说。

Ø   为天地立心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代表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信仰的最高境界。

其中“为天地立心”,即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的心意就是生化养育万物。为无心的天地立心,就是要以天地之“心”为我人类的宗旨和信仰,就是要尊重自然,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人,是天地养育的最高智慧的生命体,是自然之子,因此,他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理应用智慧报效自然。为天地立“心”,就是说作为人类应立志于顺应天地生化养育万物的规律,以天地之心为我心,以天地之意为我意,并以此作为人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高的宗旨和信仰。只有这样,才不愧对自然,不愧对人性的智慧本质和最高准则,这表达了为人的襟怀与宏愿。“为天地立心”就是我们所想所为,要顺应天地大道,以天地之意为我意,人与自然为一体,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自然共生共荣,这就是“天人合一”宏大的思维格局、为人的最高智慧层级、最高的宗旨和信仰。

Ø   什么是“合一”的“一”

“合一”的“一”就是一个整体,一个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天、地、人都要共同遵循的自然法则——“道”。

老子把合符于“道”称为“得一”,即与道成为一体。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候得一以为天下正。”

意思是天与道同一而清明,地与道同一而宁静,神与道同一而灵验,谷与道同一而盈满,万物与道同一而生长,统治者与道同一而使天下安定。

《春秋繁露阴阳义》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也是天人合一的观点。

■《易经》“天人合一”论

《易经》被誉为中华群经之首的经典。

Ø   乾德:顺应自然,自强不息

在《易经》中“天”为乾。而乾卦第一,卦意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原是人用来表示观测日影的工具,在《易经》中用作卦名。乾表示纯阳之体,具有刚健雄强,光明正大的纯阳的秉性和功德。而“天人合一”在《易经》的乾卦中说:“天(乾)运行不息,象征着一种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所以,我们作为人也要有这种‘乾’的精神,表现出刚强勇毅,一往直前,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化的根本,所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文化最远古关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白。

《易经》将“乾”的四大品性表述为“元、亨、利、贞”,而要求人去效法。“元”是创始之意,是说乾阳具有创始万物的功能,而人效法之,则要有创造力;“享”即亨通,通达,乾阳为纯阳之体,宽广、雄浑、奔放、志在千里、不可阻挡,所以能亨通。喻意,人要效法之,要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开拓而通达;“利”指有利,乾阳可以惠泽天下万物。喻意,人要效法之,如老子所言“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有所建树而不据为已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已能,为世间立了功而不自居其功。);“贞”,指周正坚固,乾阳遵循天道,不偏不倚,永恒不变,所以天长地久。喻意为人要正直而公道。

“乾”道之品格:“元、亨、利、贞”就是指示我们为人也要有这种品格,如高山一样巍峨,像太阳一样光辉永远。

Ø   坤德:柔顺含弘,厚德载物

在《易经》中,坤是地,乾是天。乾德如天高,坤德以地厚。乾德性豪壮,坤德品坚贞。乾德山难撼,坤德可海涵。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缰。含量弘光大,品物咸‘享’。”

意思是,广阔无垠的大地啊,是生成万物的根源!万物都靠它而成长,它柔顺地秉承天道的法则。大地深厚且载育着万物,它的功德广阔无穷。“‘安贞’之‘吉’,应地无缰”。安顺并且守持正固的行为会是吉祥的,因为应和了大地广阔无垠的柔顺之德。《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征大地顺承的特征。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宽厚、和顺的德性,容载万物。

《易经》是善借天地大象来喻君子德行,这也是让人类要道法自然。

在今天,我们倡导的环保观念,要求人们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也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

Ø   《易经》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就是“和”,就是“天人合一,融和共生”,追求“天人合一,融和共生”是《易经》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核心价值观。

北京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字就是体现了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太和”是最高的和谐;“中和”是阴阳相互协调产生的和谐;“保和”就是当它不和谐的时候,进行一种管理调节使它和谐。正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天地自然变化形成万物的规律,万物各自运蓄精神,保持太和元气。如此则祥和有益,顺种贞固。天道创造万物,天下邦国和美昌顺)。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赓续不断,生生不息。

《易经》最高的理想就是最终实现人与整个自然的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境界。《易经》说“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意思是人类在享有自然界所提供的生存所需外,也要让自然随之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周易》其智慧,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就是阳刚阴柔的辩证统一,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所包含的“和谐”内容,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及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意思是知道和谐就是懂得永恒的原则。知道永恒的原则才算是明智。

■“融和共生”与社会和谐

人认识事物最容易忽略的是主宰事物现象背后的系统,系统即各事物现象背后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或必然的联系。

世界大而复杂,而人的认识浅而简单,所以要把握事物的整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自古以来,我们的先哲就有了这个整体的宇宙观。

“融和共生”首先体现了我中华民族中的多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融合、和而不同,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与凝聚力。然而在这理念的延伸中,更包含一个更广大的普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是说“融和共生”还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一切生命之间的共生、共存、共荣的概念,更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问题的调和、融和、共生、共荣、共存的本质关系。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Ø   圣论与圣人、伟人

社会矛盾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要解决的首要的、核心的问题。社会矛盾的解决同时又是检测人类智慧的一个最高层级和最崇高的标准之一。

因此,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学说都可称之为“圣论”,而创立这种学说的人,都被称为“圣人”。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这样的“圣论”和“圣人”。其一,《易经》是圣论,伏羲和周文王是圣人;其二,《道德经》是圣论,老子是圣人;其三《论语》是圣论,孔子是圣人;还有墨家的兼爱“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圣论,墨子是圣人。

孟子善养浩然正气,他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圣论,孟子是圣人。

还有近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是圣论,孙中山是伟人,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是圣论,毛泽东是伟人。

以上的这些思想和人物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孔子所倡导的中庸思想、中道思想,就是强调和谐,和合,融和,就是“和”的文化,和就是调和,调和就象一个交响乐乐队,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和合,融汇成统一的乐曲,达到至臻完美的境界。调和就好象调酱料一样,不同味道的酱料调和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最美味的效果。

“和”就是一种平衡安稳安静的状态。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烹鱼来说明“烹与鱼”之间的和谐、平稳状态的重要性,治国也一样,国家、人民与治理的方法之间也需要这种和谐、平稳、安定的状态。老子又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思是厚重是轻浮的根本,宁静是躁动的主宰。而轻浮躁动是违背了自然“和”的本质,因此是成事的大忌,只有厚重平静才是和谐、平稳与平衡的状态。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唯物辩证法之事物矛盾相应的对立统一,对立是现象,统一是本质,对立是轻浮躁动,而统一才是厚重宁静、和谐、平稳与平衡,才是事物的本质。正如张载所言:“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各而解。”

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谋求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团结的伟大创举,是治国的政治协商“和”的演译。

同样,在人类社会,国家与国家,阶级与阶级,文化与文化,行业与行业,人与人亦应遵循于“和”的生存法则,相互之间不是对抗与否定,而是相互包容、理解、调解,相互尊重,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并达至融和共生、共存、共荣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是养生哲学

中华民族能够千万年生而不绝,得以繁衍生息,不断壮大,与其博大精深的养生哲学有着直接的关联。

中华养生哲学,对于生命,对于养生,对于治病和保健,对自然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都有自己习惯俗成与传承发展的独特的方式。无论如何它已助养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历时几千年,这就足已证明它的有效性与文化价值。

其中中华医学是养生学中的一个博大的文化体系,上至天文(日月星辰,一年四季,每日时辰等),下至地理风水,中至人文(人的医学知识,人的道德修养等等)都与养生有关,但总结为一个基本规律这就是“天人合一,融和共生”这个天条,这个基本法则。

中医的“天人合一”学说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养生:其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其二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如《黄帝内经》就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因此,中医就有“天地对应”说、“天地气交”说、“天地同律”说等,无不反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道家、儒家、佛家等无不注重养生中的“天人合一”。

■人类生命中的“天”与“人”

人是智慧的动物。智慧就是思与悟的后天的思维现象。所以,如果将人一分为二的话,人可被分为“人天”与“人我”这两个概念。

Ø   何谓“人天”?

 “人天”是指人生命的天然或自然的部分,这里包含有两个概念:

其一是小宇宙,简括为“肉身”部分。其二是大宇宙,指人“肉身”赖以生存的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内与外的两个系统合成了“人天”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Ø    何谓“人我”?

“人我”是指人类生命特有的自我的思想意识活动,比如,自我概念的确立、发展与发挥,人有理想,有追求,有贪念,人会思考,会追求对世界的认识或企图改造和占有世界等等。

Ø    “人天”与“人我”,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就人的生命的小宇宙而言,就是要将“人天”与“人我”看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相成,不可分离,既对立又和谐统一的整体。

但是,在这对基本矛盾中,谁本谁末、谁主谁次?一般来说在矛盾的双方,“肉身”为“人天”为基础,为生命的本源,“人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的追求,要以“人天”自然度量和自然法则为基础,为大原则,为出发点。简单地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应以伤害身体健康而过度辛劳地去追求心灵或欲望的目标,而干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对于生命养生最终是没有好结果的。

Ø   《道德经》谈的就是人天和人我的平衡之道,平衡之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和德是生命的一对矛盾。“道”是生命的根本和基本依据,基本的动力,亦即生命的生存的内在法则。“德”是尊重法则,顺应法则,守护法则的灵性与意念。

“物”与“势”是指生命后天的一对矛盾。“物”者肉身也,人的一生都体现在身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势”是指在思想指导下的健康、生活、工作、发展的状态怎么样?比如,你有没有病,有没有钱,社会地位高不高,名声大不大,同时也包括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人我”体系外延的部分。

现在“人我”的外延部分,比如社会关系方面的暂且不谈,我们先谈“人我”的自身生命部分的“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道理。

中国传统的文化认为人体是由先天的道,这个道为之天道,是生命的真正主人和主宰,在中国这个天道表述的文字方式有很多,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表达,道家、炼丹家叫它做“元神”,儒家叫“内圣”,佛家叫“如来”,气功家叫“真气”。

这个天道(元神)是与生俱来,是生命的支点,是自然之物。所以稍不自然人就会生病,人体的自然运作,又是与大自然一体运作的。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个体生命场是宇宙时空八卦场的一个小粒子。子午线对应人体任督二脉,12个月对应人体12经脉,365天对应人体365个穴,64卦是元神(生命之本源)的人生路线,走完64年以后,元神最初携带的生命能量消耗已尽,人进入衰老或死亡期。

因此,按此生命之道推理,“人我”必须顺应和合符“人天”之自然规律,否则逆天者亡,背天者病。

Ø   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

《道德经》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思是说,你能将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魂魄与身体与大道合一,而不分离吗?你能将精气调控得柔和顺达,像婴儿一样吗?你能将心灵之镜的尘埃涤除净尽,使思想清澈明净吗?

人我与人天是融和、中和,和谐的,这叫“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Ø   天道是补不足,损有余。人道是损不足,奉有余。

生命的天之道,自然之道是中和,中庸的,是补不足损有余。阳性能量过了,用阴性能量来消弱。阴性能量多了,用阳性能量补足。始终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但是,“人我”的人心之道往往是损不足奉有余,得势而不知止,造成过贪、过劳、过量,破坏天与人之间的自然平衡,这就会出现生命过早衰亡的现象。

中国的“太极图”是一幅世界万象的平衡图,一阴一阳,阴阳互动,阴阳互调、互助、互补。所以,最美妙,最玄妙,最善的是居于阴与阳中间的“S”线,“S”线就是掌握平衡状态的平衡大师。

“S”线是至善至柔至美的一条生命曲线。它随着阴阳的互动,随时随地,随机透过动态的柔性合力,将不平衡状态调节到新的平衡状态中,当阴多阳少时,“S”线马上作出平衡的反应,挽救生命。

就人体生命而言,所谓练功就是求取自身生命能量的平衡,就是调动、启动、滋养,唤起生命的元神(气功家讲“真气”佛家讲如来,基督讲“圣灵”),练功就是拜“神”,拜的真神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元神”,悟道者拜神时烧的是“心香”,这个香火是精气神,空定慧,未悟道者烧的是“凡香”是外物的香火。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是中华龙的神魂

龙,一个最古老的图腾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千年接力赛”。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龙图腾在其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集合了中华各部落与各民族的图腾特色而形成,它因变幻和神扬而备受华夏各民族敬畏膜拜,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故华夏子孙有“龙的传人”的自我认定。

Ø   考古现真龙

自1906年起,日本人鸟居龙藏,1914年、法国人桑志华、德日进,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分别到红山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红山地区因保存有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而被世人瞩目,据此,时至1954年由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将其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地处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隅,市以山命名。

1971年春天,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张凤祥挖出一件直径约26厘米的C形玉龙,圣龙出土点为一大片红山文化遗址,经专家学者研究确认为红山文化晚期遗物,距今不晚于5000年,并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也因此成为了赤峰市的市徽,亦被誉为“中华龙的故乡”。

在此期间和以后,亦有为数不少的各类型玉龙和玉器出土。例如,玉猪龙、勾云玉佩上的抽象龙纹图案等。直至2010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东拐捧沟又出土一件C形玉龙。

有关龙的出土还有距今约八千前辽宁省查海遗址聚落中发现一条用花岗岩石块堆塑的,长二十米的巨龙。距今六千年前辽宁小山遗址的陶尊,其口沿上有由鸟、鹿、猪及双角动物所构成一种由多种动物融合的龙形。

由此可见,中国东北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区是我国最早出现龙的地方。

自此之后,从夏、商、周到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龙一直在中华大地的文化大舞台上演变发展。

Ø   玉与龙结合的奥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玉。8000多年前,兴隆洼人,查海人用玉琢成玦、匕分别作为耳饰和坠饰,装扮自己。5000多年前,红山人不但制作多种玉器美化自己,在女神庙中的女神像,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女神眼内镶嵌淡青色圆形玉片为睛,使女神显得神采奕奕,说明红山文化先民具有爱玉如睛的情怀和用玉如神的技巧。

玉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并逐步广泛化,深入化,并成为社会的主体,成为了巫与神的媒介,成为了华夏文明基础的第一块奠基石。

商周时期,据《周礼·考工记》载:“礼,天子用全,上公用駹,候用瓒、伯用埒。”这说的是用“礼”,即制度的形式,按社会等级高低严格规定的用玉的规范。

春秋时代,儒家宗师孔子与其学生子贡之间发生过一次关于“尚玉”的争论,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答曰:“非珉之多故贱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真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若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玉燥不轻,温而重,是以君子宝之。”

由此可见,自古玉文化所代表的是天地道德,礼义廉耻,仁智忠信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的民族性格。

龙为何物?

龙是一个人神合一,天人合一的灵体、图腾。

马克思指出:大河流域民族的全部文明就建立在渴求于水的生存需要和与水搏斗的历史命运的两难基础上。

中华龙图腾正显示了这双重的象征:人与自然的对话、融合和权威与社会的对话及融合。

“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集天地灵性的优化物。在中国神话中,龙是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奇动物,传说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雨时潜渊。龙居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望。

玉和龙两者,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而红山文化及玉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放文化的源头和象征的代表。

 

Ø   孔子释《易》曰龙

龙同时又代表了对中华民族有杰出贡献和有杰出才华的所有人物的一种比喻和歌颂。

同时,龙又成为君临天下的皇权的威仪象征。

《易经》在中国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易经》中,以龙喻人,以龙喻君子。

孔子在解释“潜龙勿用”时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也,潜龙也。”

孔子讲的意思是,这是比喻像龙一样有德有才而隐居的人。世俗改变不了他的节操,他也不追逐功名;从世间隐退不会感到闷闷不乐,不被世人承认也不苦闷。能愉快地实现抱负时,便入世行道;感到忧虑时,便出世隐遁。信念坚定,从不动摇,这样的君子的所为便是潜龙的德性。

孔子在解释“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时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孔子讲的意思是:“这是指有龙一样的德性而行中正之道的人。这种人他的日常言论说到做到,他的日常行动谨慎小心。防止一切邪念,心存诚实,虽然善行卓著,加惠世人,却不以此夸耀。以伟大广博的道德行为而感化世间一切。《周易》说:‘龙出现在田野,利于大德之人出来治世’。这是指出现了君主品德的贤人。”

孔子在解释“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时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孔子的意思是:“这是在说君子要增进美德,营修功业的道理。忠诚信实,是增进美德的主要基础。斟酌自己的文辞和言行,确立至诚的感情,是营修功业的根基。能把握时机,全力进取的人,可以跟他商计事物发展的征兆;知道事物发展的结局,并可以自己行动适应结局的人,可与他共同保存正义。能够做到这些,一个人就能够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也不忧愁,因而能够勤恳振作,自强不息,随时警惕,小心行事。如此,则虽处于危险中,也不会有过错。”

孔子在解释“或跃在渊,无咎。”时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孔子的意思是说:“这比喻贤人的上升或下降,居高位或处低下,是常常变化的,这并非出于邪念;他的进取或引退也没有一定规律,这种进退并不脱离群众。这说明,君子要想在品德和事业上都有所提高,得到成功。只能是把握时机,随着时势的变化而行动,这样的话就一定‘没有什么过错’了。”

孔子在解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时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气。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止,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孔子的意思是:“这是说同类的声音产生共鸣,同样的气息彼此吸引而投合;水向低洼潮湿处流,火往干燥之处燃烧;彩云随着龙飞而聚散,谷风随着虎跃而产生,圣贤之兴起使世间万物各显其灵性;因而,以天为本的生物向上发展,依存于地的向下扎根,这就是一切事物各依其类别互相聚合的道理。”

上述所论说明龙在孔子的眼中就是有德有能的君子。

在华夏传统文化中,伏羲、炎帝、黄帝都是龙的化身,乃至历代帝皇都自命为真龙天子。

Ø   伏羲是龙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是三皇之一。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蛇为龙身的原形。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这个特大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

伏羲是龙图腾的创造者,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

在汉代马王堆出土的绢画中,太昊伏羲就是人首龙身。伏羲的诞生,感天动地,神而化之为龙,其在于歌颂和渲染伏羲非同凡人,有开创文明历史的大智大能。传说伏羲登上帝位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伏羲根据龙马身上的图像,联系天象、地法、物宜,始创八卦,以通天地神明。“古者包牺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府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孔子在《易传》中讲述了这段伏羲通过细致观察天文、地理和各种事物动物,最后通过思考画出八卦的故事。伏羲绘成的八卦是来自八个天地自然景观的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分别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这就是中华群经之首《易经》的初始。如此伟大的皇帝,伟大的中华诸代元首之首,只有龙的形象方能体现其神圣与伟大。太昊伏羲是真正有文字记载的中华龙文化的开篇始祖;伏羲时代正是中华龙文化的昌盛时代。

Ø   炎帝是龙

炎帝是神农氏的后代,亦是龙的后代,其母安登,有神龙之感,而生炎帝于烈山。

Ø   轩辕黄帝是龙

黄帝轩辕氏,也是龙。《山海经》记载,轩辕国为龙身,首尾相衔。

《淮南子》说“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意思是说,黄帝是管理四方土地的中央首领。

轩辕黄帝在位一百年,史籍上说,在这一百年中,国无盗贼,无殴斗,人民谦让和睦,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更令人惊喜的是,连虎豹都不胡乱吞噬其它动物,苍鹰也不捕杀鸡鸭,当时华夏是一个乐园。

当轩辕黄帝一百五十二岁时,他离开首都四出巡查。这一年他到了桥山(陕西黄陵),在山下铸了一个大鼎,但大鼎铸成时,天幕忽然打天,一条黄龙风卷而下来迎接他。轩辕黄帝与随从共七十人一齐跨上黄龙,只见黄龙冉冉起飞。因此,在传说中轩辕黄帝不是死亡,而是白日升天,乘龙驾风云成仙而去……

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誉春夏乘龙”。

以上证明,三皇五帝的形象都是龙。自秦汉之后,希望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中国皇帝们也看中了“龙”可主宰万物的象征,将之引入皇权政治。从此龙也成为了受天意而掌天下的帝皇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真龙天子,这样龙在古代就自然成为帝王统治的化身,但本质上它象征的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最高意志。

Ø   老子是龙

孔子也将老子比喻为“龙”

中华民族的智慧经典《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他博览群书学知高出当世,既是当时声望最高的学者,更是出类拔萃的智者。当年孔子前往东周专门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回来后,弟子问他老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伦,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将老子比喻为一条乘风云而上天的龙。第一层意思是以龙来比喻老子的智慧之高超,第二层的意思是说在孔子眼中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超凡智慧,亦即是说,孔子肯定了“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由此可见,“龙图腾”本质就是代表智慧,就是智者、君子、圣人的象征。古代就有“鱼化成龙”之说,以此表达“转凡成圣”之意。

■“龙”图腾的使命

龙是什么?

龙是人神合一的灵体,是一个精神、灵魂和信仰的载体。

龙图腾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它承载了什么?龙图腾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信仰与凝聚力这一伟大使命。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理念,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于人类,于地球万物,乃至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处理,都是具有终极意义和价值。

因此,从践行的角度谈,为了能将这一理念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普遍社会能量,让这一理论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与凝聚力和成为人类生活一切方面的指南,这就需要将其转变为一种社会活化的生活“信仰”。

信仰的建立与强化很依赖于庄重的仪式,人类自古至今,几千年一直没有改变的其中的一种生存的需要就是对“仪式感”的依赖。因为仪式感可以给人类带来神圣感和满足人类的神性的深层次的精神需要。人类的神性需求就是要追求美感,追求崇高感和意义感,这也是一切宗教信仰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因此,仪式和仪式感的获得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有一个视觉化的图像或形体作为承载体。这个带有暗示性、激励性和鼓舞性力量,以致带有崇高感和荣耀感的图像或形体,宗教或文史学家习惯称它为“图腾”。

“图腾”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表达信仰的一种庄严和神圣的仪式,或是一种表达情感,敬畏、尊敬和重视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图腾崇拜的形式或方式一直在演变,但类似仪式用来强化信仰,提升集体的共同认知,认同,认受和凝聚力的本质却一直没有被动摇。比如,升旗仪式,加入某些组织,如政党、宗教、社团的仪式,祭祖、祭先烈的仪式等等,都是这一本质需要的表现方式。

如果问“为什么”?为什么人类几千年来都有这种表现的方式?

简单地讲这就是人性需求中的一种叫“神性的需要”。

“神性的需要”是人类精神需要中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需要。这表现为人类对美的追求,表现为人类做事需要有意义感和崇高感,等等。

那么,要从中华民族博大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带出“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普世价值与信仰,用什么“图腾”(形象)作为一种视觉化的载体最合适呢?

出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血脉与情感的归属,用“龙图腾”作为载体是最为合适的。无论从时间和历史、还是形象的厚重性、到中华民族共同的认知性,认同性、认受性和情感归属上,龙图腾都应是当之无愧。这对于我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发展太重要了,这在世界历史范围内也是罕有的。龙图腾被创造出来后,五千多年来一直与中华民族不离不弃,想必,它承载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肩负起象征和承载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的文化体系与这一伟大信仰——“天人合一,融和共生”。这也应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一份献礼。

■龙图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确和坚强的领导下,伴随着国家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更需要有一种伟大的信仰与凝聚力作为支撑,来凝聚国力、凝聚民心,励志向上,奋发图强,伴随着中华龙的精神信仰的确立,并庄严和广泛地向世界传播,这一使命就是要引领人类走到那一天:天、地、人、道能融为一体,共生、共存与共荣,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关于“智慧层级论”

人是一种依赖和依从于心灵、价值、思想和欲望指向而行动的特殊生命体。因此,人的一切行动都基本依从于他对世界的理解,并按照什么是重要?什么是次重要?什么是不重要?的次序与层级来采取行动的。这种带有明显的次序与层级从属关系的思维特点,决定和造就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指向。

因此,要使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指向回归到天地人之大法的轨道,它的基本动力在于人类首先必须摆正生命、自然、社会与物质的关系,要摆正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生态环境,生命与科技文明以及各种事物的复杂关系之间的层级与从属关系。这样,人类的努力才不会本末倒置,才不会南辕北辙。因此,这里就提了一个“智慧层级论”的问题。

Ø   什么是“智慧层级论”?

生命、生命与生命,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物质的关系,决定了人类、人类的社会关系、人与生态环境与科技之间的层级与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决定了人类使命的层级,决定了人类智慧的层级。

生命最高,即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和谐是最高的,生命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是最高的,反映这一目的的使命和智慧是顶级的,最高层级的智慧。

为生命提供更便利、更舒适、更多丰富的享受的科技智慧是次一级智慧。当次级智慧与顶级智慧产生冲突和矛盾时,次级智慧应让位和服从于顶级智慧。次级智慧的存在和发展应服从于顶级智慧。对这个层级的从属的共识不仅为中华民族,更为人类坚定“天人合一,融和共生”的正确信仰提供明智选择的依据。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凝聚力的核心所在,同样也是世界走向和谐发展的精神信仰与和谐的核心所在。

■  关于“中华圣龙信仰”的承传

一个民族一定要有精神信仰,如果没有共同的精神信仰,没有共同的文化的认同感,这个民族则没有凝聚力,这个民族就不能称之为统一的民族。

要做到让中华民族的信仰能承传、发展、壮大、普及天下、惠及万世,这就象栽树一样,首先是要找到适合的土壤,然后落地生根,然后再开枝散叶,然后再开花结果,然后再将果实中形成的新的种子,再在适合的土壤中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循环往复,直到广布绿林,惠及世间。

那么中华圣龙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得以承传,不断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呢?这里有几个关键性的条件必须积极地创造。

第一,要从传统中来,又要突破传统的局限,建立更开放、更博大的思想格局,只要目的正确,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类的和谐美好,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我们一定要以新的思维,新的手段和方法,新的程序和技术,脚踏实地,面向未来。

第二,要分析历史和现在世界范围内一切相关的成功案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比如,传统的宗教能做到在千载巨变中生而不变,他们的成功经验是什么?现代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学知识,哪些是有利于我们应用于信仰的建立和传播上?

第三,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远。要做积极的有意义和有建设性的工作。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怕走弯路,不怕碰鼻子,敢于成功就意味要直面挫折,不屈不挠。

第四,一定要创建团队,创建一个以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为己任的团队,建立团队就是建立了信仰的载体。

阐述几个操作的建议:

从形式上讲。

1、诠释“新宗教”定义,“宗教”即宗旨的教育。中华龙教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以“天人合一,融和共生”之宗旨为最高信仰的教育的中华民族社会组织。

2、首先必须要创建“中华圣龙殿”——承载核心信仰的标志物。

一座神圣的殿堂,象座屹立不倒的峰巅,永立于世人的视觉范围,起着神圣的影响力,是一个没有声音的灵魂呼唤,是一个发动感召心灵力量的太阳。

就象基督教的教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西方一样具有神圣意味和象征神圣的屹立苍穷的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需要有这样的象征伟大信仰的殿堂。

3、确立中华圣龙殿的仪轨仪规。

4、确立中华圣龙殿祭祀的宗旨。

祭龙是中华民族祭祀和缅怀华夏历代先贤圣哲和祖宗的神圣的仪式。

5、确立中华圣龙殿祭祀的日期。

6、确立中华圣龙殿学习经典(可以分为中华国学和现代思想文化)的内容。可以分为普及版、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等引导学习的进阶指引。当然如能够将各级学习赋予一个学位名称更好,可以对信众起到荣誉感和激励的作用。

7、推广中华圣龙信仰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活动。

■  宗教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国国学与信仰为何要以宗教的方式推行?这主要来自宗教教育的四大特点:1、持续性;2、穿透性;3、广泛性;4、易接受性。

那么,宗教体系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宗教所推崇的主旨、观宗和抽象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发挥出它的功能?

如果从结构的角度理解,必须能将抽象的理论和观念形态“物化”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而宜有感召力和具有神性感的,有美感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可以透过如下的方式呈现:

第一,建立和规范出一种公共的仪式。这种仪式是定时、定点和有确定的内容。仪式透过循环往复的方式在社群中形成一种外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强大气场,从而让宗教的宗旨、理念在人们的心中形成和内化成一股力场,一股意识能,从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第二,建设有象征意义的,具有崇高感和美感的建筑物。这种宗教式的建筑物就象是一种被固化的永远屹立于人前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一种“视觉化”的心理效应,无时无刻不在产生难以评估的影响力。

第三,创造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可以透过绘画、雕塑等各种形式在艺术、生活、工作、社交、休闲等一切领域呈现出来,一切有形的呈现都是一种表达宗旨、思想、情感的“符号性物品”。

第四,建议传播的团队。团队是一种流动的会呼吸和思想的物化体。只有建立传播的团队,才能将其它的一切事宜贯彻执行、发扬光大。

■  遵道贵德,行信仰之路

信仰是人类精神沙漠的“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这是人类对胡杨树不朽精神的礼赞。

曾经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在沙漠中有一个村庄的人世世代代都想走出沙漠,但他们从未实现过愿望。

一位智者得知这个情况后,找来千枝胡杨树杆每半里插一根,从村庄一直插到沙漠的边沿,然后他告诉村民:“你们只要沿着胡杨树杆所指引的方向走,就可以走出沙漠,往来于村庄与绿洲。但有一事你们一定要记住去做,就是每一次经过这条路的人,都必须将树杆往上拔一拔,以免路标被流沙给淹没了。”

村里的人将信将疑,过了很久,终于下决心选派了一位探路者先试行一次,探路者沿着路标指引的方向,成功地穿越了沙漠,在村庄与绿洲之间走了一个来回。全村人得知后都欢天喜地,他们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实现走出沙漠的愿望了。于是他们收拾好了行装一齐走上了这条希望之路。但是当他们走着走着突然间看到眼前依旧是茫茫的一片黄沙,看不到路标,也看不到尽头时,没有了方向,村民惊慌地问向导为何会这样?这位向导这时才猛然想起,他忘记了智者的忠告:经过路标的时候要往上拔一拔。这时大家绝望了,因为路标又被黄沙淹没了。

路标就是引领我们走向理想彼岸的信仰明灯,往上拔一拔,就是坚持信仰的努力和付出,是坚持信仰的一种必要的仪式。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生活和社会的黄沙淹没了我们的信仰的路标,坚持将“路标”往上拔一拔就是一种对信仰承传的仪式,信仰只有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坚持,最终我们才会达至理想的彼岸。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坚持信仰?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意思是:善于建树的就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就不会脱落,如果子孙能遵行这个道理,则世世代代的祭祀就不会断绝。

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意思是:拿这个道理贯彻到个人,他的“德”会是真实的;贯彻到一家,他的“德”可以有余;贯彻到一乡,他的“德”能受尊崇;贯彻到一国,他的“德”就会丰盛;贯彻到天下,他的“德”就会普遍人间。

“德”是与“道”对应的一一对矛盾。修德是为了更能遵“道、合“道”,遵道合道就为了让天地事物更和谐地发展。所以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谁能掌控于遵道合道的法则之中,谁就能让天下万物归顺和谐,达至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是:自然之道生成万物,自然之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的环境使万物成长起来。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于自然之道和重视自然之德。自然之道所以被尊崇,自然之德之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它们对万物不加干涉,一切顺其自然。因此,自然之道生万物,自然之德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安宁心性;使万物受到抚养、保护、成熟结果。自然之道与德生长万物而不将万物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最圣洁深遂的道德啊!

老子所言的自然之道德如是,那么换言之,那圣洁深遂的人道人德又是什么呢?如何尊人之道,如何贵人之德,这难道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而慎行吗?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西安站 xa.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