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趋势大师大前研一,碰上已退休的奇异公司传奇执行长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他们都聊些什么?
这两人是认识二十年的老朋友,威尔许每次见到大前研一,总是急切的问:「研(大前研一的昵称),有什么新鲜事?」威尔许的意思是,「自从上次碰到你之后,你身上又发生什么新事情?只要告诉我哪里不同就好了。」如果大前研一回答:「和以前一样」,一向直爽的威尔许就会略带失望地说:「你都没进步耶」,但若发现有新话题,威尔许就会马上连珠炮似地追问。
大前研一在威尔许身上,见证了美国强盛的原因。
情报,关乎国力、企业竞争力
美国,为了维持世界第一强国的优势,官方一年花费在情报上的预算,竟高达440亿美元(约合1.45兆新台币),这笔天文数字般的情报费,直逼台湾政府一年的总预算,或等于台积电五年的营收总和。
二次大战之后,日本也曾经靠着倾全力吸收的情报,带来经济与国力快速茁壮的繁荣期。1967至1970年间,大前研一在麻省理工(MIT)进行研究,当时日本尚无班机直飞美国本土,但日本企业还是不辞劳苦地派人视察美国优秀企业MIT,大前研一常得担任翻译,跟着日本考察团在美国到处跑。他们把美国的每一寸都调查得清清楚楚,还把大量资料带回日本,做成厚厚的报告,和全体社员分享最新情报。
大荣百货创办人中内功以及伊藤洋货堂的伊藤雅俊,因为创办了「天马俱乐部」(Pegasus Club)研究团体,专门研究美国连锁店的经营模式,才有这两家日后跻身日本百大企业的零售公司出现。然而令大前研一忧心的是,近年来日本却愈来愈不重视情报,伴随而之的是日本在全球的影响力,正节节下滑。
「日本人过去像海绵一样吸收情报,现在的情报吸收力却减退得不象话。」大前研一批评,「日本人的脑细胞完全萎缩了。」
情报力攸关国力、更关乎企业竞争力。
力求超越,人人必备情报力
《财星》杂志五百大企业中,就有55%的企业,在制定企业策略时采用了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做法,包括微软、IBM、摩托罗拉等大企业,都设置了竞争情报的部门,随时搜集分析产业、产品信息,并了解竞争对手正在做什么。
全球顶尖软件公司SAS执行长顾奈特(Jim Goodnight)指出,情报数据每年以倍数成长,不善加利用,等于浪费庞大财产。而信息科技业的管理顾问龙头埃森哲公司(Accenture)研究部主管哈里斯(Jeanne Harris)更发现,高绩效表现的公司,拥有更好的情报分析力。
个人要在职场胜出,情报力也是重要因素。节目制作人王伟忠在电视圈三十年,他特别请了一位创意助理,每天早上综合六、七份报纸、周刊、月刊,在电话里讲新闻给他听,持续不间断地大量吸收信息,让王伟忠能一周制作超过三十小时的综艺节目。
长谷川庆太郎,原本是记者,但他靠着每天不断观察、大量阅读,准确预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而声名大噪,后来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1991年的波湾战争爆发及柏林围墙倒塌等撼动全球的重大事件,也被他一一言中,使他从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经济评论家。
企业需要情报才能超越竞争对手,业务员需要知道客户在哪,才能掌握市场,股市操盘手也需要大量信息,才能分析金流走势,职场上的一般工作者,也需具备情报力,才能在职场先声夺人,掌握机先。
但情报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强化个人的情报力?
情报是经验、记忆力、分析能力的组合
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内田和成把情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用Google等搜寻引擎、商用、媒体数据库查到的信息,这是任何人都查得到的情报;第二种,是把自己的经验或想法加到情报中的东西;第三种则是直接与人谈话或在现场看到、听到,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情报。
一言以蔽之,「情报跟数据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情报要有用处。」工研院创意中心主任室特助叶惠娟说。情报涉及的范围有数据、信息、知识三种,数据是一些纪录或数据,经过整理、文字化、分类后的才能称作信息;至于将信息经过比较、交谈、与其它信息产生关联性时,信息才能成为知识。
而这整个过程若再加上个人的经验以及人脉网络,就如同情报高手长谷川庆太郎所说,情报是经验、记忆力与分析能力的组合。
例如,过去日本麒麟啤酒九州岛的据点和北海道的据点,每天的贩卖数字毫不相干,但自从采用了一套共享营业情报的系统,这套系统搜集了每天各据点的营业情报后,北海道据点可以看到九州岛据点的成功做法,把相关的疑问用Email与九州岛据点沟通,自其中抽取成功的关键点,增加自己的营业额。
所以,在情报构成的过程中,好的信息搜集工具是成功的要素。统一超商总经理徐重仁1995年花了10亿元引进日本7-ELEVEN的情报分析功能POS(销售时点)系统时,曾受到许多质疑,但引进后,徐重仁发现到:「情报如同车子的时速表,根据时速表,才能调整自己的速度。」这造就了统一超商在台湾流通业霸主的地位。
因此,要真正成为情报达人、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情报,你需要有大量阅读信息的经验、对信息的记忆力,以及分析这些信息的能力,并且利用数字工具整合这些信息内容,最后将它们分享出去,才是真正的情报力。
不过,要培养这样的情报能力,变身为超级情报王,你需要养成六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主动搜集,不要被动等待大前研一就强调,「我绝不被动接受情报,都是自己主动汲取。」他会针对自己有兴趣的「全球经济」、「日本经济」、「地方自治动向」等等,活用RSS(是寄送网站文章的标题与概要的发讯系统),从众多来源搜集情报。
ING安泰人寿业务襄理陈俐洁领导一个财经小组,每个礼拜报告上一周的全球金融大事,让业务同仁能以最快速度获得信息;统一超商国际商情部也定期搜集全球零售信息、定期侧录日本节目,资料搜集后,每周会发行两次国际零售业情报,让其它部门从中找寻销售灵感。
懂得抢先抓住关键情报,就是掌握公司经营利润,甚至存活的命脉,才能让老板不注意你都难。台北市专业秘书暨行政人员协会讲师游美未便表示,要比老板抢先一步,主动挖掘老板或公司的需求,就是升迁的关键。
第二个习惯:随时做好资料整理信息进门后,最初的功夫便是资料整理,这也是一般职场人创造自己情报力的下手点。以名片管理来说,游美未建议,不妨将名片以产业类别如银行、供货商、客户、同业、朋友等不同方式做归纳,甚至可以把名片归类为常联络与不常联络两大类别,到了过年过节时,定期寄送卡片,人脉关系自然能够维持。
而汇丰汽车超级业务员陈伟文在累积了一定数量的客户后,便将这些客户数据以计算机做整理,只要碰到客户的旺季一过、购车需求到来,陈伟文登门拜访,订单自然就进门,这也是以资料整理为自己创造机会点的最好示范。
第三个习惯:对事物常保强烈好奇有了大量信息之后,应该如何将这些信息变成情报,进而为自己或企业开创不一样的格局?长谷川庆太郎认为:「培养情报力不可或缺的,首推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你对自己正在做的事画地自限,甚至有「做到这里就好了」的心态,很难进一步搜集信息,像长谷川庆太郎自己每年都会花上1000万圆日币(约台币280万元)的金额买书,而且,曾经身为记者的他,一碰到自己想不清楚的事情,就会登门求教受访对象,原来无关连的信息,就在这种好奇心驱使的过程中,慢慢出现了价值。
第四个习惯:亲临现场实地观察不过,光是有好奇心还不够,为了能够找出信息是真是假,实地观察是必要的工作,而这项特质对业务人员尤为重要。陈伟文为了扩大客户群,常到卖场进行观察,看卖场用的货车是哪种厂牌,顺便也跟货车司机聊天,这一聊,通常就能得到有价值的情报。
而麒麟啤酒董事长荒莳康一郎也是笃信到现场才能掌握情报的高手。他认为,如果只当情报是印刷出来、数字化的资料,那一定掌握不到问题,一碰到有不懂的事,就要每天到现场去盯,从早到晚观察,而的确,荒莳康一郎也从中掌握到潜藏的问题。
第五个习惯:与别人分享交流情报的基础,其实就是人脉,来自人的情报,才能称得上是「活情报」。对于情报分享的重要性,ING执行副总林顺才有深刻体会,他刚开始准备考精算师执照时,前期采取单打独斗,却效果不彰,尤其碰到考题很活、很深入,又与市场当前的状况密切相关时,回答的内容,就没办法达到要求。
后来,慢慢认识一些考得比较好的人,他们对林顺才说:「我们有一些 group(团体),除了分享考试情报以外,固定每一周,可能是星期六、星期天我们固定在一个地方,去读一些东西,每一个人分享你的分析。」透过团体分享,每个人看到的角度,和别人看到的并不一样,因而对这项议题的了解也会更广。」
不过,与人分享情报之际,并不代表可完全接受别人的情报。大前研一观察到当前日本中间管理层的这群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已经习惯被喂养答案,进入社会后,他们很自然地对媒体所传达的信息,囫囵吞枣地吸收,他指出,「这群人总是去背别人给的答案。报纸写的、电视播的,他们都囫囵吞枣地吃掉。就像想不起前天傍晚吃了什么一样,他们的情报都是吃掉后就这样又排出体外。」
第六个习惯:亲手加工、思考因为不完全信赖单一信息,大前研一便发展出自己一套处理信息的方法。他会在自己的脑中先建构出一个情报架,先做好整理情报的架子,等到一有新的信息加入时,他就会把情报架里的情报取出、合成,最后还会自问自答地说:「总之,这样的情报表示……」而现在,在大前研一脑袋里的情报架就有五、六十个,只要碰到任何人,脑中存放大量数据的他,都能马上跟对方聊开来。
投资高手陈进郎每天在股市中进出,盘中、市场消息不断出笼,信息有真有假,有的会影响股价,有些则水波不兴,陈进郎运用自己多年技术分析的经验与所学来检验,与消息面的讯息相互参照左证,并对照过去的历史资料。一比对,自然成竹在胸,不容易被无意义的消息所误导,也不至于错过具有重大意涵的实时短讯,哪怕只有短短五十或一百字。
这种自行加工过、整理过,也由自己真正思考过的信息,才称得上是属于你自己的情报。
你正把大部分时间虚掷在堆积粗糙的数据,还是精准而有效率地透过良好的分析与过滤,加工为有用的情报,甚至知识。这关系着你是下一位趋势大师、执行长、成功的专业人士,或是,埋没在资料洪流里,永远找不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