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转型惟艰,房企必定承受转型阵痛
房地产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重资产配置的传统产业,其转型势必会经历一个剧烈的阵痛期。
房地产转型难。难在什么地方?
行业巨头们无疑是最早转型的一批。那些在楼市顺境时曾经呼风唤雨的大型房企,在谋求转型上也是做得风生水起,动作频频。经历了2008年楼市“寒冬期”、2011年“低迷期”和2014年“调整期”的地产巨头如万科、万达、恒大等,在转型上早已开始四面出击,玩跨界,玩整合,向互联网和金融、保险等领域延伸,进军海外市场,涉足养老、旅游、社区商业、体育、文化、环保、医疗、美容、健康、现代农业和畜牧业、矿山能源,甚至快消品(如恒大冰泉),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房企转型并非一片坦途。目前还只能用“曙光初现”来描述,距离成功似乎还很遥远,已经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除了万科的社区商业、万达的文化旅游、恒大的体育等业务外,即便是像恒大这样的巨头,其“冰泉”项目采取猛砸资金、高举高打、狂轰滥炸的市场掠夺策略,今年也招来“亏损”的话题热议。再如,国内最早一批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上市已长达21年的绿景控股,2009年以来就一直在亏损和微利之间徘徊。该公司最近四年3次尝试业务转型,包括资产重组和置换、进军商用物业和矿业等均未成功,目前房地产业务处于几无项目开发的停滞状态。进退两难之中,公司开始剥离不良资产,注销了多家房地产子公司,并表示要加快退出房地产。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大品牌企业转型尚且如此,中小型房企转型就更为艰难。最近两年,因盲目转型,贸然涉足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而折戟沉沙、公司关门、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的新闻时有耳闻。深入分析,中小房企转型之难,主要表现在:在房地产主业上,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下,中小房企的竞争劣势更为明显:一方面,资金实力有限,拿地艰难,对好地块只能望洋兴叹,企业规模扩张受到限制;高地价导致的高房价下,项目运营成本高,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而中小房企又难以获得像万科、恒大、碧桂园那样“项目标准化”操作带来的规模效益;市场上有限的购房需求又被大品牌房企所吸引。另一方面,转型进入新的行业和领域,中小房企同样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软件”和“硬件”上的。“软件”包括新业务需要新的战略思维和决策,企业组织架构的相应调整,新领域新项目需要新的强大的项目操作团队,进入新市场的品牌软实力,新业务的客户开发与维护能力等;“硬件”则包括资本实力,新业务的运作规模、覆盖的市场范围等。
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有的房企老总发出“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的无奈感慨。
(未完待续)
(本文是应住建部中房协《城市开发》杂志社的邀请撰写的。载《城市开发》2015年第5期)
【作者简介】涂山青,资深房地产策划人/培训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总裁班教练,住建部《城市开发》杂志特邀撰稿人,中国房地产培训协会高级顾问,中国房地产业培训中心专家团成员,全国高企委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NCZY)特聘专家。全球500强华人讲师,总裁网金牌讲师,2010中国品牌讲师。中国房地产培训网、中国房地产人才网、中国管理培训网、中国培训网、中国营销咨询网、广东培训网、聚成机构等多家机构高级顾问∕培训专家。Tel:15501144505,13627106979;QQ:2437587185;E-mail:realet_tsq@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