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吴晓求讲师,吴晓求联系方式,吴晓求培训师-【讲师网】
吴晓求 2022年度中国100强讲师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证券理论的奠基人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吴晓求:吴晓求:第三方支付新规阻碍金融创新
2016-01-20 4206

吴晓求:第三方支付新规阻碍金融创新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岳巍

  微信公号:百万庄的小星星

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开立、支付限额、转账等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支付账户分为“综合账户”和“消费账户”。综合账户指“支付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的账户,消费账户指“支付账户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

同时,征求意见稿要求综合账户要以面对面的方式核验身份,或者采用5种以上的验证方式进行交叉验证;消费账户需要3种以上的方式进行交叉验证。

征求意见稿甚至对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消费的金额做出了限制,规定个人客户拥有综合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个人客户仅拥有消费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10万元,单次购物使用第三方支付账户付款不超过5000元,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此外,征求意见稿中还规定,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这个对第三方支付进行严苛限制的管理意见的发布,尽管目前只是征求意见稿,还是引起多方忧虑与不满。除了消费者认为征求意见稿中多项规定给自己的消费行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学者和业界认为更为严重的后果或许在于对中国金融创新的严重打击,在征求意见稿中所列的规定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暗淡。

第三方支付新规征求意见稿甫一发布,就引起多方忧虑和质疑。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他看来,征求意见稿制定者并未把握当前中国乃至世界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大趋势,而是站在部门利益的立场上,对新事物进行限制,这种以安全为由不适当地限制发展,将会阻碍中国金融创新。

吴晓求对征求意见稿表示“忧虑”,并希望有关方面对其进行“颠覆性地修改”。

  将使第三方支付失去发展空间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央行此次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你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吴晓求:我个人认为,征求意见稿的基本理念看得不远,站得不高,没有看到未来的趋势,没有站在中国金融变革、支付方式变革以及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也没有充分理解支付变革的意义和必然性,而只是从安全和规范的角度去做这样的规定。

征求意见稿把力气下错了地方,把主要力量放在消费者身上。事实上,着力点应该放在支付平台。

如果(制定者)认为第三方支付从技术上不安全、有漏洞,那可以提出一些技术性的要求,从技术角度提升安全等级,而不应该去限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额度和支付方式。

我不认为这个征求意见稿的初衷是恶意的,甚至可以说初衷是善意的,比如要保护客户支付上的安全,要求平台对客户身份要明确确认以减少风险,这种提醒也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也只能说它的初衷可能是善意的,但是结果肯定是不好的。我对这个征求意见稿“表示忧虑”。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金融变革的趋势是什么?

 吴晓求:本质上,金融的六大功能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六大功能中基础功能就是支付及清算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经济贸易活动已经进入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即电子商务模式。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业活动,慢慢成了基本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如果还是以银行结算方式来履行电子商务的支付功能,两者实际上是不契合的。所以第三方支付出现了,这和电子商务是高度契合和高度匹配的。这一新的支付体系的出现,丰富了金融的支付功能。

这就是金融的一个重大变革。金融变革包括很多,支付方式是一种变革,财富管理也是一种变革。过去的财富管理,就是把钱存到银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财富管理机构,这样金融的财富管理功能就出来了,资本市场开始发展了。

中国金融,需要通过这些变革的力量才能进步。如果还是原地不动,坚持银行是老大、市场不发达、排斥第三方支付,这种金融貌似很安全,但实际上很落后。我们不能打着安全的旗号,扼杀、阻止金融创新。保护客户的安全,本质上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能弄错了地方。

不能从约束客户的行为的角度来维护安全,就如同不能让人们少骑车、少开车以避免车祸一样。规范也好、安全也好,不能是在客户身上,而应该着力在平台身上。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去规范这个平台的安全性?

吴晓求:这个平台安全性需要通过提升技术的等级和技术的水平来实现。

互联网金融,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中的支付,应该有一系列的技术标准来保证客户的安全,这是关键。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条款,把第三方支付未来的发展空间堵死了。

中国新闻周刊:征求意见稿中的严格限制是不是令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行化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吴晓求: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其实并不想追求金融化,因为一旦金融化,就要按照金融的标准来接受监管。所以互联网金融公司一般喜欢把自己定位为具有一些金融服务功能的高科技公司。

如果作为一个金融公司,马上有人来监管,这一管就死定了。按照商业银行标准接受监管,要有资本充足率,要有存款准备金等等。

除非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监管标准发生变化,否则他们是不愿意成为银行的。

中国新闻周刊:征求意见稿似乎透露出对于第三方支付的不信任。

吴晓求:征求意见稿认为第三方支付不安全。问题在于,它即便真的不安全,完全可以通过制定一个基于技术安全的标准来解决问题,可以把这个安全标准定得足够高,包括让黑客攻击起来非常难,而不是出台政策限制它的发展。

100000011047.jpg

第三方支付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摄影/TOMOO 吴长青

  不能通过行政手段保护落后

 

中国新闻周刊:征求意见稿中,许多条文都是对银行产生利好的。

 吴晓求:征求意见稿制定者有一种情结,不是站在面向未来的角度看今天正在发生的支付方式的变革,而是在怀念过去。说得极端一些,就像还在怀念使用金属货币的时代,对于纸钞和票据拒不接受一样,也看不到这将成为金融变革的大趋势。这个征求意见稿,是在不了解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出台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其中传统利益方似乎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

吴晓求:传统金融行业这一块,力量太大了。老是觉得新业态侵害了它的利益,让他们受到严重的威胁。

实际上有严重威胁是对的,金融创新就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威胁,通过这个威胁来推动传统金融的变革,如果没有这些威胁,都活得那么舒服,社会永远不会进步。

让传统金融感觉到有风险有压力是对的,我们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去保护落后。

为客户提供灵活、便捷、安全、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这是金融创新最核心的宗旨。

没有证据证明第三方支付在符合技术等级要求的情况下,安全性会低于银行支付的安全性。不能以单一案例推断一种支付方式就是最不安全的。

如果因为第三方支付有不安全的个案就要加以限制,那么银行业务中不安全个案也不少,是不是一切都要回到现金交易甚至物物交易时代。

因为存在不安全个案而对一种模式全面限制的做法,违背了金融创新的基本原则。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人民银行做出这一严苛规定是否有隐情?

  吴晓求:我觉得央行,像周小川和易纲他们不会有这种思维,我跟他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不是保守主义者,他们有强烈的改革创新的思维。

如果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者是来自商业银行的人,那么一定会形成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么一个文本。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一个站在商业银行立场上的管理办法吗?

 吴晓求:确实是。这个征求意见稿,根本没看到支付方式的变革,还是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有点歪门邪道,不那么正规的东西。他们骨子里对互联网金融没有正确的理解。

 站在金融结构变革角度

  引导互联网金融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过热现象。

 吴晓求:任何一种行业或者一个新的工具、新的方式的出现,开始时都会良莠不齐。只有通过竞争,优者才会生存下来。在新事物出现的早期,不可能一开始就让它做到整齐划一,具有非常高的质量。良莠并存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现象。我们应该想办法通过能够体现未来趋势的规则,引导这个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而不是因为有一些莠,就把整个行业控制住。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

 吴晓求:首先要认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这个本质不理解清楚,就连正确的引导都做不出来。

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金融呢?还是要站在金融结构变革的角度。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的金融业态,它是在现代社会基于互联网,基于经济模式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金融业态。它和现在经济模式的变化是相适应的。

互联网金融显然也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除了第三方支付之外,P2P、股权众筹、网贷,包括财富管理,都是和传统的金融模式不同的。

中国新闻周刊:P2P等金融模式目前在社会上遭到一些质疑。

吴晓求:对P2P,现在社会上有一些诟病,觉得它出现的问题很多。实际上,我们有时候夸大了存在的问题。

一个行业初期的发展必然会有问题,这是需要正视的,但是不能对问题进行无限夸大。

P2P有其深层次的逻辑,不能因为存在一些可以纠正的问题就对其进行过于严厉的限制。P2P在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促进资本流动上,还是起到了传统银行业起不到的作用。

众筹古来有之。这是一个典型的分散风险、收益共享的模式。至于网贷,成千上万的这些网店,银行会给它们贷款吗?用自由资金,或定向资金去进行网贷,解决网店的融资问题。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有的是提升了传统金融在这个领域的技术等级和效率,有的是覆盖了传统金融忽视掉的其服务不到的群体。这使得所有的人都能获得金融服务。

我的意思是,出台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管理规则本身没有问题,行业的规范发展很重要。但是政策制定者自身要对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和发展逻辑有深刻的理解,不能站在传统金融的角度去把它视为异端,认为它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麻烦,带来动荡、带来风险,所以要控制它。

中国新闻周刊:互联网金融是由一行三会分块管理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后,三会是否也会出台严格管理办法?

吴晓求:这就是我更加担忧的地方。我希望监管部门,一行三会,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去理解,互联网金融金融业的一个突变,我创造了一个词,叫“脱媒”(即“脱开媒介”)。

金融的第一次脱媒是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的时候,所有的金融功能都是由银行承担。融资、存款、包括支付和财富管理,都由银行完成。融资首先由资本市场对银行进行脱离,这是第一次脱媒。这也是推动银行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资本市场是对银行的融资功能的第一次脱媒,或者说是对传统金融的第一次脱媒。到了今天,又在对传统金融特别是银行业进行第二次脱媒。这次脱媒体现在银行的支付功能上。现在可以不通过银行进行支付,而是使用第三方支付。经由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支付,绕开了银行,因为银行效率太低了。虽然相对安全,但是因为安全,使客户付出的大量的时间成本、包括效率成本。这是金融的第二次脱媒。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会有“脱媒”发生?

吴晓求:为什么会脱银行的媒,是因为银行自身有缺陷,效率太低,客户不满意。所有的金融创新,只要客户愿意接受,一定是有存在价值的。客户是最理性的。一个金融产品也好,金融支付方式也好,客户最终一定选择最好的、最安全的、最便捷的。


不要以为监管部门是裁判,其实客户才是裁判,客户知道什么是好的。因为客户是理性的,他的时间是他的,他的安全性也是他的。我是倾向于客户选择原理,客户选择的都是最优的。

本文首发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20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西安站 xa.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