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还记得北京奥运会上万人击缶的盛大恢弘场面?那整齐、震撼的鼓声,“礼”和“乐”的完美结合,向世人展现了礼仪之邦的优雅神韵。
在古代,通过制礼做乐,利用“礼”教与“乐”教相结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对以后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原本是古人拜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祭祀、颂神、祈福等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到了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作礼乐”,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经过他的改造,“礼”便从宗教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
乐就是音乐,原本也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祭祀颂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朝的统治者认为音乐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自然就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提倡礼乐治国,用礼来区分等级,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周初,经过周公旦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密感,从而化解因为深刻的等级观念而引起的对立感和心理矛盾。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王朝之所以能够延续275年,也是因为在一程度上依赖了礼乐制度。
现今看来,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既有内在的源于自觉意识的道德规范,又有外在的带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用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可以强化社会规范。礼乐体现在个人身上,所谓“知礼仪,明廉耻”,则表现为为人修为和道德修养,可以传承和借鉴。只是时代不同,借鉴多少,传承多少更需要世人智慧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