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国外学者说:人类生存动力有二,一是思想信仰,二是物资利益。
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的确是某些人的动力,如革命家的一生,为信仰奔波,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佛教的僧尼,天主教的神职人士,为信仰要严守独身一生的煎熬。
可能是地理人文差异,就是中国人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侧重。如建国初期,主流思想重精神轻物质,思想信仰就是多数人的动力,但今天市场经济的影响,思想信仰已被物质利益占了上风。当前物质利益是多数人的动力。
在我国人生的动力却不只是思想信仰和物质利益那么简单。
中国人子女前程也是一部分人的动力。外国人子女到18岁后,便大部分追求独立了,而父母也不管的太多太久。由于中国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宗族观念和较强的亲情凝聚力。子女常常要管一辈子,甚至管了子女还要管孙辈。很多人一辈子是为子女献身的。
在官本位的中国,从古至今,做官仍然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动力,这里虽然也有信仰和物资利益,但不是单一思想信仰和物质利益所能概括的,除名利外还有施政的理想,改变民生的愿望,所以“官”也是一些人的动力。
事业、志趣、爱好也不能简单的归纳在思想信仰和物质利益里。这里有名利的成分,也有人为事业、志趣、爱好而放弃名利,终身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事业和爱好也是这些人的动力。
关于求知欲与读书,国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后者属物质利益,就不说了,而前者不是思想信仰也不是物资利益,属性动力或叫爱情动力。我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是一切动力之源说法,但是性动力也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不然古今中文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决斗和自杀悲剧了。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男人女人就什么动力也没有了。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动力可以是:思想信仰,物质利益,子女前程,仕途经济,性或爱情,事业志趣等六类动力。
至于其他动力均可规入上述六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