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舍不得分权分利是企业做不大的根源
楚汉之争为什么最终刘邦胜出?历史上有很多研究案例,但视角和概念各不相同,正统的视角是:刘邦能够有效地应用他的权力(分权)。
当年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因为萧何知道韩信的才能,他是将才,很有用兵打仗那种能力的。后来刘邦听取了萧何的建议,专门拜韩信为大将军,至今拜将台还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际上刘邦能够把自己权力分给韩信,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分离,刘邦从事于战略的方向把握,包括使命愿景、精神支持,韩信专注于用兵打仗。后来刘邦夺得天下,有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故事。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翻译成白话就是:
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不过10多万吧!”
刘邦就问他:“你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多多益善。”
刘邦笑着问:“那你为什么听我指挥呢?”
韩信说:“你是能够带领将领的人,就是统帅。”
所以我们说每个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一个领导人必须要有胸怀,能够把权力分给那些专业的领兵打仗的人,激发他们的活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后来司马迁在总结这段历史的时候说了,刘邦和项羽之争,也就是楚汉之争,为什么汉能够建立起来一个王朝?最重要的原因是刘邦能够与人共享,分享他的权力,这个很重要。
现在有人这样概括,有些老板舍不得分权,也舍不得分钱,导致不能有效激发那些专业人士,那些将才们,不能够努力工作,发自内心的去冲锋陷阵、建功立业,最后这个企业就做不大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一个组织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能否唤起更多的人为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做贡献,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其次,才是组织技术性的安排。所以企业领导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与人共享,分权、分利、分责,那么战略和战术就分不清,最终结果是企业领导人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就好比运动场上一样,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无人能够为最终的组织目标做贡献。
在这个当中最重要的是,当组织越来越大我们能不能自上而下够唤起每个人的良知、良心、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有很多案例支持来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