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龙九,郭龙九讲师,郭龙九联系方式,郭龙九培训师-【讲师网】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郭龙九:管理之道在格物致知
2016-01-20 19655

周日,在智通连锁集团总部智通职业培训学院给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证班的企业精英朋友们讲了一天绩效管理课程。课堂中引用到格力电器的例子,董明珠从一个营销员上任经营副部长伊始,在绩效管理理论并不完善的90年代初,仅凭借一个简单的绩效管理工具就使得格力的营销业绩一年的时间接近翻两翻,课堂上也引用了乐百氏应用平衡记分卡失败的例子。对于为什么有的企业使用某个管理工具成功了,有的却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呢这一问题,课堂上因时间关系讲得不够透彻。后来对什么才是真正的管理又进行了一些思考。

管理学认为,管理就是利用企业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管理的对象进行计划、组织、配置、指挥、协调、领导与控制的过程。这一定义无疑全面揭示了管理者的职能,告诉了我们管理是做什么的,给了我们一个通用的公式。但是如何对管理的对象——人、财、物、信息、技术、环境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配置、如何吹响指挥的哨子、协调各类矛盾、调配各种资源,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何控制好方向盘使火车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呢?书上的理论一套一套,案例也能找出很多很多,我曾经套用过这些理论,甚至借鉴过相似的案例来管理我的工作和团队,然而现实是那样的纷繁复杂,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有一道鸿沟,我因没有找到连接这一道鸿沟的桥梁,碰过不少钉子,吃过不少苦头,甚至栽过大跟头。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转换了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多种岗位,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思考中,逐渐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所有书本上的管理理论都因来自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低层面的“法”与“术”,这些理论所使用的管理手段与管理工具甚至是更低层次的“器”,这些法术器是生硬的东西,生硬的东西照搬照抄就必定会伤人伤事的。只有当你参悟到最高层面的“道”,用“道”来指导你才能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又说“得道者万物将自化”。所以管理之道“道”为先。

 那么,什么是管理之道呢?我试着从东方的管理思想中寻找答案。

我认为管理之“道”应该是“格物致知”。如果说现代西方管理理论是法术器层面的管理之道,那么东方的“格物致知”就是最高管理之道,是思辨层面、哲学层面的管理之道。只有充分认识“格物致知”这一顶层之大“道”,这一最高指导思想才能发挥下层之“法”“术”“器”这小“道”的作用,只有“格物致知”才是跨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那道鸿沟的桥梁。

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山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看来,治国治企、管理好一个部门一个团队最终都要落在“格物”这一根本前提之上,只有格物才能致知,只有格管理之物才能致管理之知,最后才能达到管理之效。

什么是格物呢,《大学》没有作出解释,后人一致认为格物就是思考推究之意,我是比较认同的。那么应该思考推究管理的什么呢?思考推究管理的对象、管理的环境、各种资源、人性人心、政策法规、天时地利等等各种与管理相关的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只有反复思考推究,才能“致知”,才能明了事物之本质,通达事物之始终。只有物格,才能知致,知致然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最后达到天下平之大气象。所以一个管理者无论有多么崇高的理想、雄伟的抱负,多么渊博知识、优秀的品德,尚若不从了解您周围的人(管理的关联者如上级下级同事客户)的品性能力专长开始,不从探究事物(管理的对象与环境等各相关因素)运动变化与发展的究竟开始,一句话,不从格物开始,就断不能致知,就断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事实上,格物致知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不谋而合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就是调查研究,就是对管理的主体(各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客体(人财物等各种管理对象)和条件(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政策法规、技术条件、社会文化心理和微观环境中的自身资源、各种能力、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般结论然后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总结和升华形成真理性的理论,反过来再来更好的指导实践。

 所以格物致知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所有经营管理决策的前提。

格物的“物”既包括事物,更包括人性。所以,格物,首先就是要熟通人性,认识到各色人物(也包括认识自已),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优点和缺点,了解他们的需要、探明他们的个性与品质,才能找到恰当的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或开辟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路径,从而培养和开发出符合要求的员工。

格物同样要通明事理,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管理者“原天地之美以达万物之理”也,管理者只有主动去探究管理中的规律,抓住事物背后的本质,研究管理对象的特点,了解管理环境的状态,掌握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原企业之美以达管理之理”才能不断发现更好的求解之道。管理松散有松散的道理,管理严谨有严谨的好处,现场管理乱哄哄有乱哄哄的高效。记得当年在参加全国管理咨询师考试学习时一位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案例,让我感同身受。他说他入管理咨询行业初期被派驻一个工厂做现场管理咨询,看到现场管理乱哄哄的,于是提出了一整套整改方案,其中核心是“6S”方案。结果实施3个月后失败了,现场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他说失败的原因是:现场管理者没有达到推行6S的现场管理模式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素质,若要更换现有管理人员将要付出的代价会大大超过所得到的回报,按”6S”的做法需要更多的车间空间、添置更多货架,增加更多的督导人员,需要更多的培训费用以及协调成本,虽然能减少一些浪费,也能降低产品废品率,增加环境舒适度。然而,正负相抵,得不偿失,最后一切又回到从前。老板说以前我是“无为而治”,员工说又回到了“热闹开心的环境,同事间又有说有笑了”,主管说“再也不应天天盯着员工、天天和他们吵架了”,虽然产品废品率降低了一些,但与其投入那么多整改成本以及长期投资,而造成整个管理系统运行效率和效果的降低,不如还是回到从前好哇”……后来这位管理咨询师说他通过这件事终于明白了管理不是按书本上的套路就行得通的,现场管理乱哄哄有乱哄哄的道理,这在中小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初级阶段却往往体现了高效率、低成本,体现团队目标的达成靠的是自觉、靠的是协作、靠的是默契,这种热热闹闹、热火朝天的景象中却往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所以管理一定要通明事理,万事万物皆不可一概而论,既不可犯“机械主义”“教条主义”“唯理论”“唯书本”“拿来主义”的错误,也不可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本质上就是拿来主义)的错误,“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我的“格我”和自我“改造”,也就是说必须“中国化”“企业化”“自我化”之后才能为我所用。也许不少人会记得2000年广东乐百氏花费100多万元请咨询公司推行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模式,结果不到半年就失败了,重新采用了以前的目标管理考核模式。但对其失败的原因可能并不十分了解,其实当年乐百氏在实施BSC模式时,无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仍然制定了过高的财务指标,当年乐百氏又被法国达能收购而正处于磨合阶段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剧烈冲突导致平衡记分卡一开始就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使用BSC,只能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美丽的镜框”,无法真正落地。另一方面各事业部孤身作战,缺失协同效应,而且从分解的指标可以看出乐百氏把BSC这一长远性的战略工具仅用于员工短期的绩效考核工具,加之没有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情况下人为强制落地变成硬着陆,而员工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欠缺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了乐百氏BSC实施的败北。平衡计分卡平衡什么呢?它是财务、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是企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是企业外部衡量和内部衡量的平衡,是企业期望的成果和产生这些成果的动因及过程之间的平衡,即结果指标和驱动指标间的平衡,他们按因果关系构建,体现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他们还是管理业绩与经营业绩的平衡。BSC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企业愿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绩效评价系统相联系,把企业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结合。而且企业使用BSC的先决条件是企业战略目标能层层分解,并能与部门、班组、个人的目标达成一致,四个方面指标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驱动关系,企业内部与实施BSC相配套的其他制度比较健全。而且必须充分考虑引进中的两大障碍即技术障碍和管理障碍。很显然,当年乐百氏推行这一工具时条件不具备。皆因没有全面把握和充分认识BSC这一战略工具,没有格其根本,未曾致知其由,冒然行动,焉有不败之理。

 所以我认为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作好任何一个决策,都应该遵循“格物——致知——行动”的认识路线,格物致知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工作都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以至无穷”的认识规律,遵循“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再感认识——进一步理性认识和理论的提高——再指导实践……以至无穷”的这样一个认识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的辩证过程。而这一认识路线中格物在先,格物是前提,而且要真格物,不能假格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真正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格物”就是到管理的现场去、到一线去、到客户中去、到群众中去,去感受、去体验、去调查、去了解、去研究、去分析。这就是实践,这就是感性认识。然后找到事物发生的根源、事物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从而揭示事物运动与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依此开发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和手段、工具,达到“致知”的状态,这就是理性认识。然后用普遍的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就是真理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如此经过多次的格物——致知——治企——再格物——再致知——再治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自主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境界。

所以,管理之道在格物致知。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西安站 xa.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