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看下面的这张图:
图:1-1
这是一个生产现场,当我们面对类似场景的时候,作为管理者,很容易判断出工作者的现实状态,是否投入,工作效率如何,甚至我们可以运用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对流程细节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细节,提升整体效率。
从这个角度讲,从行为上去管理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可是,我们再看看下面的这张图:
图1-2
假如这位女士是我们组织的一个中层经理,在上班期间这种表情,手放在嘴边,面带微笑,显然她是在思考什么事情,而且这件事情让她感到高兴,那么,她到底是在想什么呢?是跟工作有关的,还是与工作无关的呢?
我们很难回答。那么,面对这种以思考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脑力劳动者,我们还能从行为层次上直接管理吗?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管理对象已经由体力劳动者逐步转变为脑力劳动者,而员工的工作内容也由简单的行为动作转变为复杂的看不见的思考过程。显然,我们已经不能用纯粹的行为层次的管理手段来管理这些以思考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脑力劳动者了。也正因为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感到力不从心,感到组织行为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于是,许多管理者有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认识:我们应该先做好意识层次的管理,而后,让员工的意识去自行管理员工的行为。原因很简单:员工的意识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直接从行为层次上去管理解决不了问题。
这个观点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认同,而且,不仅我们认同,连员工们也认同,可问题是,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哪个组织能够真正做到,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