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家庭教育中的民主与原则?
第一节课:
实话实说:
主讲人:将女士
我的儿子王宁今年十二岁,自从上初一以后,我发现他越来越有主意,经常自作主张,什么事都不愿和我们商量,放学后和同学们打篮球或去同学家玩也不和我们打招呼。
最近,我还发现他不愿意写作业,每天晚上放学吃过晚饭后,不是看电视就是打游戏,一叫他写作业他就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拖到很晚才写,因为太晚了,他犯困,所以作业不是写不完就是应付了事,作业质量越来越差。我和他爸爸都很着急,跟他商量,跟他讲道理,他答应的好好的,但坚持不了两天,就又变成老样子了。让他自己洗袜子,他也总找各种理由推托,最后一推袜子还是得我来洗。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本科大学毕业,思想并不落后,眼界也挺宽,我们的家庭是比较民主的,从小对孩子就不是特别的严厉,也从来不会不经过孩子的同意逼孩子做事。我们也看过一些关于家庭教育中要有民主的文章,知道没有民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没有主见,容易紧张。所以我们坚持用民主的方式教育他,所以凡事都会征求他的意见。
也许,我们的民主有些过了头。有时候,我们和孩子商量要他做什么事时,如果孩子不想去做,哪怕我们非常希望他做,而且也应该做,但是,孩子要是坚决不同意,我们也就不再坚持了,我们觉得应该尊重他的意见,不能逼着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就拿预习和复习这件事来说吧,上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就希望他能养成这个好习惯,就跟他讲了为什么要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有哪些好处,他不同意,我们就要他说出理由,谁的理由充分就听谁的。结果,他说现在语文、数学都很简单,一学就会,该背的也都背了,考试95分以上就可以了,不要浪费他“宝贵的童年时光”。
虽然他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可是我仍然觉得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是既然答应了孩子,那我就不能反悔,于是同意他不预习、复习功课。没想到,以后只要是有什么事情他不愿意做的,就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如果我们的态度稍微有些强硬,他就说我们心口不一,不讲民主。前几天,实在把他爸爸气急了,上去给了他一巴掌,结果儿子三天没跟他爸爸说话。
陆老师,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我们对孩子太宽松、迁就了?怎样的民主才适合孩子呢?可是,我们的教育不是一直都推崇“民主”吗?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就变成错误的教育了?
第二节课:
实案分析:
首先要肯定王宁父母的民主意识,民主是文明和进步的体现,没有民主的教育是不人道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民主的思想,必然会对原有的家庭格局和状态造成冲击和分裂,撼动父母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如果父母不能明白民主的真正意义和基础是什么,民主就是随意、没有原则和伤害。
一、民主不是随意和迁就
将女士最大的误区就是把民主当成随意和迁就,从小对孩子就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没有分清严厉和严格的区别。民主是一种思想和态度,是人在高度文明自觉状态下的对他人人格尊严和存在价值的尊重,是不粗暴的干涉他人的思想行为,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具体体现在家庭教育里,民主并不是对孩子不加管理,听之任之,而是不能简单粗暴,伤害孩子的身体和自尊,用协商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王宁比较懒惰,不喜欢写作业,如果父母认为作业写不写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这就不是民主,而是不负责的随意和放任。相反,如果父母不在习惯养成和调动孩子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一味的强迫和责罚就是简单粗暴。
二、民主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之上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还不明白民主是什么,还没有分清我与他的边界。所以,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有原则,界定出那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我常问家长和同学们这样的问题:如果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没有警察和法律你敢出门吗?
没有原则和限制,人们做事就没有标准和约束,就会触红线,当这些行为成为习惯,人们就失去了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他的行为的边界变得很大又很模糊,他逐渐变得慵懒和随意,不能受任何的限制和束缚。比如说王宁,当父母发现他身上诸多的缺点想要管教和控制时,这种巨大的反差一下子让他很难适应,他就利用各种方式反抗,先是找借口,后来干脆直接拒绝。
因为没有原则,王宁做任何事都没有标准、计划,而且往往根据自己的情绪做事,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无论背课文、英语单词、写作业还是个人卫生,都是这样。
王宁的父母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有好习惯,所以对孩子也没有提出具体严格的要求,担心对孩子管治太多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影响家庭中民主的气氛。孩子一撒娇、一耍赖或者一生气父母也就不再坚持要求了。孩子从父母的态度中得到了这样一个的结论:父母没有原则,好应付,自己做什么不用太卖力、太认真。懒惰和随意就这样形成了。
三、没有原则的民主是放纵和混乱,孩子无法学会服从与合作
其实,王宁是没有原则的民主的受害者,在孩子的内心中时常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孩子内心中理想的自我告诉他要努力、勤快,好好学习,但是现实的自我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原则的约束,无法听从理想的自我的呼唤去行动。克服心理懒惰和恐惧的念头成了孩子最大的负担,结果什么事也做不成。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是无能的,否则它的自我价值感会严重的丧失。这样,孩子就会在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这个虚假的自我是消极的自我保护,他告诉自己:我不是做不好,只是我不愿意去做;如果不是我心情不好我会比任何人做得都好。
没有原则的家庭,亲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往往是本末倒置的,孩子 常常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民主的父母辩论,目的就是逃避任务和责任,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王宁就告诉我说,以前父母辩论不过他,什么事就只好依着他,现在总跟我过不去,不讲民主,我也不听他们的。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学会服从与合作,进入青春期后,他的自我就会变得非常膨胀,任何事情如果不能按着他的想法发展,他就会觉得遭到了拒绝和攻击,就会强烈的反抗。
四、没有原则的民主导致暴力
因为没有原则的限制和制约,民主变得软弱无力,父母拿孩子没有办法,眼看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一天不如一天,焦急的父母从温柔的羔羊变成了暴怒的老虎,张口就骂,甚至举手就打。父母和孩子之间变得冷漠,并时不时带有火药味,家庭失去了宁静和快乐。民主的本意是为了避免暴力,但是软弱的民主却会引发暴力。
第三节课:
父母对策:
一、改变从勇于认错和加深了解开始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今天的表现是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误用民主对孩子的管理随意造成的,应该反思、调整的首先是自己。郑重的向孩子认错、道歉,然后告诉孩子:“今天我们对你提出要求,是弥补我们的过失,不再使你继续朝错误的方向走下去,爸爸妈妈为此付出了代价,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成熟、有责任心和快乐的孩子。”
良好的沟通使孩子知道父母不是有意为难他、限制他、不讲民主,而是从他的感受出发,帮助他解决困难,孩子便会乐于服从。
二、不要让孩子利用诡辩钻民主的空子
在没有原则的民主环境中,孩子常利用诡辩和接口钻民主的空子。比如,妈妈看到孩子的袜子脏了,希望他能自己动手洗干净,但是王宁说:“今天实在太累了,明天再洗吧”妈妈说:“我们不是说好了吗,袜子脏了当天就要洗干净。”此时,王宁便开始找接口:“凡事都有例外,我又不是不洗,只不过是等到明天一起洗。”
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做?按以前,王宁的妈妈便妥协了,结果,王宁的袜子就这样攒了一大推,最后只好由妈妈代洗。
这就是孩子在利用诡辩破坏原则。要改变这种情况,王宁的妈妈应该为民主设置一个底线,知道在哪个层面可以商量,哪个层面没得商量。比如,她可以态度坚决地说:“对不起,今天的事必须今天完成,这是原则,不能打折扣。”
三、家庭教育中的原则要逐渐恢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对于王宁目前的状况,父母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孩子还不太适应过多的限制,如果我们要求过多、过严,孩子难以做到,就又会退到原来躲避、慵懒的状态,造成前功尽弃。如,以前他不写作业,现在要求他写一部分作业;然后逐渐扩大控制范围、提高要求。
四、建立原则之上的民主
任何时候,民主都是不能丢弃的,尽管我们曾吃过民主的亏。有原则的民主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信任,能够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养成诚信负责的习惯,但孩子因为懒惰和担心自己做不到而不同意时,不要强迫,和孩子协商:“既然我们知道家庭中是应该有原则的,你也愿意遵守,那么我们就不要破坏它好吗?如果你担心自己一时间做不到既诚信又负责,那么我们就选其中之一吧。”记住,这类谈话最好用封闭式的,一是孩子没有第二种选择,二是表明父母对原则的坚持。
第四节课:家长作业
一、制定一个表格,明确界定家庭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比如:
尊敬父母,生活自理,服从合作,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互相理解支持不诡辩、不推卸责任等等。
二、坚持原则,不能轻易破坏。如果父母因为心疼孩子或者怕孩子生气,又对孩子迁就、放松,那么原则的约束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父母必须坚持原则,一旦开了口子,就难以继续有效执行了。
三、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示教。有些时候,孩子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心中缺少威信造成的。既然要坚持原则,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带个好头,如果父母做事非常随意,孩子就很难信服。
四、做教子纪录,随时改进调整。家长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所以才会出错。为了避免不犯同样的错误,每天做教子纪录,把成功和失败之处都详细地记录下来,重复成功的方法,调整和改进不足的地方,真正做到快乐教子。
发表于《婚姻与家庭》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