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有低龄幼儿的家长讲课时,我经常给他们出这么一道情景题:
当你的孩子哭着来告诉你:多多把我的玩具卡车抢走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回答?
家长的回答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竞争
爸爸去给你抢回来。(关注自己的需求。)
去告诉他爸妈,让他爸妈揍他。(借助第三方打击竞争对手)
第二类:迁就
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友爱。你让多多先玩一会呗,他玩够了,就还给你了,你先去玩别的玩具。(关注他人的需求,谦让)
第三类:回避
别哭了,妈妈带你去买一个新玩具。
或者:来,咱们去游乐园玩。
(回避了当下的情景,没有解决当下问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四类:把问题抛回给孩子。
男孩子是不哭的,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做爸妈的都知道,这个情景在幼儿教育中经常会遇到。而你怎么回答孩子,反应的往往是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冲突是怎么处理的,是你的思维模式的惯性反应,也是你内心的投射。
美国的行为科学家托马斯 ( K • t h o m a s) 和他的同事克尔曼提出了一种冲突解决的两维模式, 以沟通者潜在意向为基础, 认为冲突发生后, 参与者有两种可能的策略可供选择: 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其中, 纵坐标表示关心自己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越在意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表现为竞争模式。横坐标表示关心他人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越顺从他人,压抑自己的利益,最终表现为顺应模式。根据关心他人或者关心自己的程度,出现了五种不同的冲突处理的策略: 竞争、 顺应(迁就)、回避、妥协、合作。如下图:
第一类家长: 竞争模式
这类家长在平常处理问题时,属于竞争型。他们上进心强、不服输、不愿意吃亏;凡事都要争第一、不甘落后、缺少谦让;久了人际关系相对紧张,内心紧绷,容易得的心身疾病是心脏方面的疾病,比如冠状动脉硬化等。
这类家长可能没有想过,孩子如果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可能会面对以下尴尬。
1、 他只有多多这一个朋友,如果多多不跟他玩了,竞争的后果是不是两败俱伤呢?
2、 如果他只学会这一种处理方式,会不会给以后的人际关系造成新的障碍呢?
第二类家长: 顺应(迁就)模式
这类家长,在平常处理问题时,更多是顺应对方,压抑自己的感受。为了避免争执,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事方式,久了以后自己内心就会感到比较压抑,憋屈,容易得的心身疾病是肝脏的问题,因为肝主生发,压抑的愤怒会导致肝脏出问题。
这类家长的处理方式,会让孩子把委屈留在心里,压抑孩子的真实感受,甚至让孩子觉得自己如果没有让给多多(小朋友)玩,自己就不是好孩子;这类家长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孩子哭着到家长这里来寻求帮助,得到这样的答案肯定不是孩子所期望的。以后孩子会觉得遇到问题了告诉家长也没有用,可能就会不再信任家长,会给以后的亲子教育遗留下障碍。
第三类家长: 回避模式
“带你去买新玩具。”这是一种转移问题的模式。原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这类家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一定是遇到问题害怕引起纷争,不敢直面问题而去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经常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回避逃跑的方式,缓解矛盾。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第四类家长,把问题抛回给孩子。
这类家长的教育初衷是想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出发点没什么错。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你有没有先对孩子做一个情绪上的处理?孩子哭着来找你,情绪一定很沮丧无助,你有没有抱抱孩子或者安慰他说:多多(小朋友)抢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气,你不喜欢他这样做,对吗?这时孩子觉得你真正理解了他,情绪得到了安抚。之后,再让孩子想办法自己处理,是比较妥当的。
如果家长有以上几类回答,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处理问题的模式了。在面对孩子人际交往出现矛盾的时候,家长的思维方式如果是单一僵化的,就会限制孩子的世界。因为你不是孩子本人,你不知道在孩子和他的朋友多多发生矛盾以后,到底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我们对孩子的情绪做了一个处理以后,观察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联系一下孩子跟多多的交往方式,多多的性格脾气和多多父母的情况,再把问题抛给孩子,问他:以后多多再抢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办呢?
孩子在经历过几次的尝试后,可能会根据当时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每次说出以下的不同答案:1、告诉多多的父母 2、把玩具抢回来3、让多多玩一会,多多会对自己好。4、跟多多交换玩具玩。5、多多来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藏起来。6、跟多多一起玩。 7、跟多多猜拳(石头剪子布),谁赢了谁玩。8、看看多多下次还抢不?再抢我就打他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
1、孩子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策略。
除了竞争模式(把玩具抢回来,告诉多多的父母等)、顺应模式(让多多玩一会,多多会对自己好)、还出现了妥协模式(跟多多石头剪子布,谁赢了谁玩)与合作模式(跟多多一起玩;跟多多交换玩具玩)以及其他模式(把玩具藏起来;看看多多下次的反应等)。
2、孩子经过思考和亲身实践,给出的答案,可能远比父母给到的答案丰富具体。所以诸位家长,小朋友是很聪慧的哦,都是我们大人太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了,扼杀了孩子的智慧,将来孩子遇到问题,不能灵活解决时,我们大人还动辄给孩子扣一个大帽子,说孩子很笨,自己不会解决问题云云。
3、孩子自己动脑筋化解了人际冲突,会有成就感,以后遇到问题自己就会解决了。在这样不断的冲突解决中,孩子的心智得到了锻炼,慢慢成长起来。 如果孩子实在不会解决,父母也应该按照以上思路,先处理孩子的情绪,跟孩子做一次同理心沟通,使孩子觉得父母确实理解了自己的心情,然后再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是按照父母惯常的处理模式,僵化地处理,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一句话,不要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