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中医朋友,针灸十分了得。医院里的疑难杂症,经他手一扎,立杆见影。治疗了很多医院拒绝的重症晚期病人。但他也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情绪不好的中年妇女,在他那里扎完针,病情很快减轻了,但回家跟公公婆婆生气,跟丈夫闹仗,或者孩子让她不顺心,很快又旧病复发。后来再接诊的时候,他就劝他们同时来我这里做心理治疗。
此即是“百病生于气,万病起与心”。
我另一个朋友,会吃会做饭会享受,跟别人讲起美食理论来一套一套的,也爱赶时髦练练瑜伽什么的,但她的身体状况却很不好。有次我没开车,跟她一起上街回来晚了有些累,我说打车,她说浪费钱,我说我请客,她又说不承我的情。没法子就陪她等公交车,结果24路公交同时来了两辆,前面那辆人头攒动,她又很想占个座位,就拉着我直奔后面那辆车,结果维管的不让上,意思要等前面那辆站满了,再开后面那辆的车门。她一下火了,跟人家干了起来。“你们为啥不让司机开门?这么多人为啥不让上?你们这管的是个啥?越管越乱!”我劝不住拉不拢,只能由着她。她越吵,那维管的就越跟她打上别扭较上劲了,最终还是等前辆车人都塞满了,才让司机开了后辆车门。好不容易跟着她踉跄着上了车,只剩一个座位了,我赶紧让她坐下,替她拿着东西。想了想,我还是开玩笑似地劝了她两句:“你发这顿脾气,很不养生,抵消了你练瑜伽十天的功劳,也抵消了你一个月美食的功效。”
医生在临床上发现,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胃溃疡、慢性胃炎、乳腺增生、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病、失眠等等众多疾病,都和情绪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这些患者,除外用药物调节外,不能忽视自己的情绪状态。
《黄帝内经》有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又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人都有喜怒悲恐惊,情绪的产生有它的生理基础,是五脏运动变化的结果,而且人的五脏与人体的情绪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又能让五脏相安,能让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心情。
情绪和人的修养、环境、人生观等等都有关系。古代荀子所讲:“治气养生”,就是要我们要学会治理自己的气,提高自己的修养。
《黄帝内经》上讲: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面的“气”“精神”说的都跟情绪有关。
情绪是直接驾驭人体脏腑的“气”,来控制你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当别人激惹你了还能释怀,还能保持自己的气机平和,对于特别高兴的事,你还特别有涵养,做到荣辱不惊,那我们就到达了养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礼,大惊易失态,大哀易失颜,大乐易失察,大惧易失节,大思易失爱,大醉易失德,大话易失信,大欲易失命。
真正的养生是情绪不过分,始终保持中道。这样就可以把自己脏腑的能量敛藏起来,不随意的消耗,这个过程是自身人格的一种升华。
情绪养生虽然很重要,但是由于我们过去从来没有或者很少关注这一方面内容,要真正驾驭好自己的情绪需要我们反复的锻炼,就像我们在儿时学习说话一样,简单的“爸爸、妈妈”也要练习好久,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地孜孜以求。荀子《劝学》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古圣先贤所以立教,使我们能明道德,重修养,功效在于:防病之未发,治病于未乱。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讲“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由此观之情绪养生,实质为文化养生。即用古圣先贤的教诲,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文化修养,道德修为,其实是“积精全神”之道,这种“道”,是每个追求身心健康完美者不可须臾离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