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汉仕,肖汉仕讲师,肖汉仕联系方式,肖汉仕培训师-【讲师网】
心态培训与压力管理博士教授博导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肖汉仕:我国全民健心工程的实践机制研究
2016-01-20 3173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教授  
                            中国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
                                   肖汉仕?
                           湖南长沙市  410081

【摘要】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应该以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为目标。以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及时防治心理问题这两种模式并举。注意三个结合:即面向全民与关注重点结合,他助与自助结合,满足个体心理需要与促进社会适应有机结合。同时采用五条途径:即面向全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民积极参与心理自助、助人及求助,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建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完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从两大方面进行评估:即国民的心理素质是否有所提高,心理健康状态是否有所优化。
【关键词】全民健心工程;目标;模式;原则;途径;效果评估  

                      一、全民健心工程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全民健心工程是指从全民的心理需要出发,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以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为目标的实践活动。
     全民健心工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满足全民的心理发展、心理适应、心理健康与内心幸福需要为出发点,二是以提高全民心理素质、促进全民心理健康为直接目标,三是以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为手段,四是面向全体居民,五是贯穿于全民的终生,六是依靠全民参与,七是同时采用多种途径,八是需要各方配合,九是相对独立。
    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全民心理素质水平提高,心理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状态优化,幸福指数提升,而且有益于家庭、单位、群体及社会的安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并将促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同时,将为我国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心理基础与内在动力。因而是一项利民、益社会的惠民和奠基工程。
    要想使这一工程得以科学、有效开展,必需建构完善的实践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其目标、模式、原则、途径、评估体系。

                    二、全民健心工程的目标体系

    根据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全民健心工程的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心理素质培育、心理问题防治以及期望达到的心理健康状态三个大方面。
为了满足人们心理发展、心理适应、心理发展与内心幸福的需要,全民健心工程的积极的心理发展目标是通过面向全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培养以增强十种心理能力,从而促进对现实社会的心理适应;同时依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上自我心理保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提供社会心理支持与心理卫生服务以积极防治十个相关方面的心理问题,最终促使心理健康达到十个方面的理想状态,由此构成全民健心工程的目标体系。
    由于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为心理能力的强弱,不仅有助于社会适应与顺利社会化,而且影响着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与缓解难度,进而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增强心理能力与防治相关心理问题既是达到优化心理健康状态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发展性目标,也是健心工程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三、全民健心需要两种模式并举

    为了实现全民健心工程的目标,需要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问题的及时防治并举,即教育发展模式与预防矫治模式并举。其中的教育发展模式的途径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训指导及自我有意识的培育。预防矫治模式的途径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社会心理支持、心理自我保健与各种心理卫生服务等。
    人们的心理适应、心理健康、自我实现、内心幸福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能力。这里的心理素质是指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的实践训练所具备的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自身的实践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心理能力的增强主要依靠主体有意识的、长期的自我实践训练培养。主体要想具有自觉培育心理素质、培养心理能力的行动并产生理想的效果,需要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和科学的方法,而这些意识的树立与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首先需要通过面向全民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人们树立或强化自我修养、自我培育、自我训练心理素质的意识,激发其自我培养心理能力的内在积极性,使其意识到自己不仅应该拥有,而且自身需要、并且强烈渴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相应的心理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传授心理能力的培养方法,加上主体的经验总结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增强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实用方法。从而帮助人们学会自我修养、学会自我激励、学会合理认知、学会调适情绪、学会应对挫折、学会自我监控、学会人际交往、学会积极应变、学会自我开发、学会获取快乐。并且通过主体有意识地结合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健身、娱乐、休闲等活动进行心理能力训练和培养,从而逐渐增强自身的性格修养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理性认知能力、调适情绪能力、应对挫折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应变能力、自我开发能力、获取快乐能力。
    这些心理能力的增强推动着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这样,一方面为心理问题的自我预防与矫治、心理健康状态的优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因此这些心理能力具备、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也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的提升创造必要的基础。
    由于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劣性刺激,心理能力又不可能一下子具备,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任何人在其人生的整个过程中难免会偶尔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对此,一方面需要通过尽力而为地优化自然环境以及家庭、单位、群体及社会中可能影响人们心理的各种因素,通过扬优抑劣,尽量增加积极影响或心理正能量;尽力减少劣性刺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预防一部分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对于身处不利境地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及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对于那些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人采用辅导治疗模式加以矫治。其中,对于适应不良而导致的过大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者及时通过心理辅导等手段加以调适;对于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亚健康者,则需要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加以矫正以恢复正常,避免恶化;对于存在病态人格、神经症倾向、早期精神病症状以及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变态行为患者,则需要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加以矫治;对于严重的精神病与神经症病人则需要采用精神卫生技术,采用药物矫治与心理治疗结合帮助其康复。
这样,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培养模式使心理状态正常者锦上添花,使其心理健康状态进一步优化,并且预防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心理干预模式以给各类病态或亚健康状态者雪中送炭,促进其康复。
                    四、实施全民健心工程的原则要求

    要想充分满足人们具体的心理需要,并保持应有的社会适应,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需要注意三个原则:即面向全民与关注重点结合,自助与他助结合,满足个体心理需要与促进社会适应有机结合。
1、面向全民与关注重点结合
    现代社会在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广阔舞台的同时,也使人们适应的难度更大,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威胁,要想兴利除弊,自然要求每个人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或更强的心理能力。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处于哪个阶层的人,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自我发展,也才能拥有更高的生命质量。不管当前心理健康处于何种状态的人都需要参与健心工程,心理病态者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以恢复健康;心理亚健康状态者需要主动接受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暂时没有疾病者需要加强心理保健从而积极预防以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者也需要继续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状态进一步优化以锦上添花。可见,以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为目标的健心工程是每个人的共同需要和愿望,也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益。因此,需要将这一利民工程通过面向全体惠及全民。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心理需要有所不同,加上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别,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其所能得到的社会心理支持有多有少。同时,每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基础、拥有的心理能力强弱不一样,心理健康状态自然有所区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不可能一样。因此,实施全民健心工程要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需要关注重点,并且服务的内容也应该有别。
    从年龄阶段看,特别需要加强儿童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行为习惯训练;青少年期则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个别心理辅导;成年期群体由于面临各个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与职业倦怠等问题,需要帮助有需要者调适情绪缓解压力以提供社会心理支持;老年期除了物质支持外也需要心理关怀。
    从所处社会环境看,特别需要给予弱势群体以心理关怀和心理支持,将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结合;对于强势群体成员则应加强平等、尊重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同理心、同情心、爱心的教育。对于心理素质低下者需要加强心理能力训练,并且注意因人而异,扬长补短。对于遭遇失败、失恋、失利、失窃等不顺境况,面临疾病、贫困、失去亲人等重大生活事件的不幸者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对于遭受不公、批评、指责、委屈、侮辱、欺负、惩罚者要加强心理疏导;对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需要给予危机干预以避免悲剧发生。对于情绪困扰者需要心理辅导以调适,对于心理压力过大的需要及时帮助其减压,对于抑郁症患者、躁狂发作者等心理与行为高危人群要提供必要的跟踪服务,对于主动求助的来访者要通过心理咨询以满足其需要,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需要给予心理治疗,对于精神病患者需要给予及时收治干预。这样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心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特殊心理需要。
2、他助与自助结合
    人们心理修养与心理保健的意识不会自然具备,无论是心理素质的提升还是心理健康的促进都需要利用来自他人的帮助。健心意识的树立和强化需要接受心理教育,心理卫生知识需要有人传授,心理能力的培养方法需要有人指导,这就需要全民自觉接受专业人士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系统获得。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需要全社会、各级政府及各部门、所属单位、所在非正式群体以及家庭成员、朋友的配合,才能扬优抑劣。人际心理帮助需要相互提供才能实现共赢。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治需要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干预及社会工作者的配合。
正所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社会心理支持与服务需要人们合理利用才能发挥作用,健心目标的实现除了提供外部帮助外也离不开自我帮助。只有内化健心观念,树立自觉育心、护心的意识,拥有强烈的健心动机,才会积极获取自我健心的知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健心行动,才能增强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自身拥有良好的性格品质以及合理认知、承受挫折、调适情绪的能力才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只有自我激励才能不断进取;只有自我开发潜能才能更好地自我实现;只有自我监控、积极应变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也只有拥有获取快乐的智慧,人生才会更加幸福。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同样得依靠自身的努力,心理问题的预防需要优化自身的认知方式、观念与性格,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心理保健。心理问题的矫治需要自我及时发现、尽力调适,在必要时及时求助。在接受心理服务时,需要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积极配合,坚持实践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3、满足个体心理需要与促进社会适应结合
    健心工程的实施自然要以人为本,以人们心理需要的合理满足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防治心理问题、促进心理适应与心理发展、提升幸福指数,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要看到,每个人都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有机统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中提到,“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无穷无尽的,只有那些具有必要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需要才能纳入健心工程的目标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予以满足,而对于那些虽然对个人具有必要性,但却不具备合理性与可能性的需要,则需要通过心理辅导予以调适、转移、升华、替代。特别是在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会给他人及社会带来不良后果的则要用理智予以必要的自我抑制,以免顾此失彼,避免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剥夺或伤害他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从而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出现违反规章制度、道德、法律法规的现象。比如,在追求自己快乐同时要避免给别人带来烦恼,在追求眼下快乐的同时不要给自己的今后留下隐患。
    因此,在全民健心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个人需要的满足与保持应有社会适应的关系,注意个性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避免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从而在保持良好社会适应的基础上达到自我实现。
                         五、需要同时采用五条途径

    全民健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达到全民健心工程的目标,需要同时采用五条途径:即面向全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民参与心理自助与助人,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建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完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1、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学校开展的广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素质培养以及维护心理健康的所有实践活动。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帮助人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为目标的各种教育与宣传活动。人人需要树立培育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才能重视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一意识的树立与强化必需依靠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心理素质培训与心理保健的知识与方法,这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传授与指导。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也需要全民形成有关的观念,例如“既要健身也要健心,健康才有更好保证”、“好心态靠自己营造”、“心理求助是正常人的聪明选择”。这些舆论需要通过各种宣传舆论来营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民,普及向各行各业的全体居民。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全民树立健心的意识,形成科学的观念,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自我培育心理素质与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既包括各级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包括面向不同单位及不同群体成员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还要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媒体开展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
2、全民积极参与心理自助及助人
    全民健心工程目标的实现,必需充分依靠每个人的努力,包括心理自助、心理助人和必要时的心理求助。
    人们有关健心意识的树立、观念的形成、知识和方法的掌握需要虚心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能力的增强需要自身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交往、健身、文娱、休闲等活动中有意识的长期培养和训练。心理问题的预防需要注重心理保健,轻度的心理问题靠自我科学的心理调适或接受心理辅导,发展中的心理困惑需要主动寻求心理辅导,中度的心理障碍需要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可见,无论是心理健康、心理适应还是心理发展,都需要依靠主体的努力。
    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社会人,每个人心理需要的满足都需要交往的对象的支持与帮助。根据人际交往的相互原则和礼尚往来的规则,先舍后得,欲取之姑与之。要想获得他人的心理支持或心理帮助,就必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先给予别人心理帮助。例如对待他人,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悦纳他人、尊重他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注意热情亲切、平等待人、耐心倾听、真诚赞赏、鼓励支持、理解包容、关心爱护、同情安慰、善意提醒、科学劝导。这样,通过心理助人,一方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获得良心的安宁感,自我的价值感与效能感,另一方面,才能在自己需要时获得他人的心理帮助成为受益者。心理互助也能够培养、巩固人际关系,从而拥有更多的朋友,形成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网,人人在作为奉献者的同时也成为受益者,实现共赢。
3、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心理是现实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中好的方面给人以积极的影响,不良的方面则给人的劣性刺激。在客观现实中,有些是人们所无能为力的,有些则是可能加以优化的。为了给人们的心理增加积极影响,减少不良刺激,从而维护并促进心理健康,需要尽力而为地优化现实社会心理环境。
    有学者认为“社会心理环境是指人群中那些一贯的、相对稳定的、经常表现的、并且是占优势的那部分社会情绪所构成的心理氛围,如平和、激动、紧张、焦躁、满意、愤慨、暴戾等”[1]这里的社会心理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心理的有形自然环境及无形的社会环境。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的优化,更是指无形的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从范围看,它既包括的宏观的社会环境,也包括单位、社区等中观环境,更要注重生活中的微观环境优化。
    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爱国卫生活动,创造美丽、山景水秀的自然环境,尽量提供干净、漂亮、设施齐全、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增加心理的愉悦感、美感、舒适感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推进政治民主化与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管理的人性化,弘扬先进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我们的国家变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使我们的社会变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也将为人们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提供正能量。
     与此同时,还要具体做到:①注重以人为本与心理疏导,将人文关怀深入于“心”,落实于人们心理需要的合理满足。②通过改善民生以减轻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发展养老保险以减少后顾之忧,加强治安与食品监管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③将人们合理心理需要的满足纳入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目标体系,将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指数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④在重大决策出台前,对有关对象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倾向进行预测与预警,纳入风险评估,做好心理辅导,减少心理的伤害。⑤优化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方式与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与心理辅导、服务工作与心理帮助有机结合,形成互补互促。⑥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尽量优化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语调、表情及行为反应,尽量增加积极影响,减少人为的心理伤害。
4、建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无论心理发展、心理适应还是心理问题的防治都需要外界的支持,每个人在人生中不可能万事不求人。特别是心理需要的满足更需要家庭、单位、群体、社会中他人的帮助。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建构需要每个人及单位的共同努力。“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 知识背景 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 朋友的意见和建议”[2]。
    首先,人人要成为他人心理需要的满足者和心理帮助的提供者。社会心理支持主要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帮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爱护、尊重、表扬等积极刺激,渴望自己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如果这些需要能够得到及时满足,无疑将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良好的行为反应,也可能避免许多不良情绪乃至心理及行为问题的产生。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得依靠生活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家庭、单位、朋友圈及社会中的每个成员要注重心理关怀,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人人成为他人心理需要的满足者和心理帮助的提供者。例如在他人获得成绩时给予欣赏,付出了劳动时给予肯定,做了好事时给予表扬,身处逆境时给予支持,感到委屈时给予理解,遇到不幸时给予同情,身体患病时给予关心,遭遇失败时给予鼓励,感到迷茫时给予指点,压力过大时给予分担,在他人心中有话想说时耐心倾听,苦恼时帮助其解除,被人无意冒犯时给予宽容。
    其次,要培养同理心与感恩心,形成心理互助。人们心理帮助意识的树立与心理帮助方法的掌握,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教育与指导,克服自我中心意识,使人们心中有他人,具有同理心才能感同身受,了解并理解他人的心理需要,并真正从心理帮助中体验安宁感、价值感、成就感、喜悦感,从而乐于从心理方面去帮助别人。心理关怀和心理帮助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才能可持续。因此需要人们具有感恩心,尽管施恩者不是为了图报,但是要提倡知恩图报,从而心理帮助变为人际间的心理互助。因此,需要培养人们的知恩、感恩及报恩意识,形成心理互助的良好局面。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悦纳、相互共情、相互信任、相互感恩、相互提醒、相互开导、相互倾听、相互安慰、相互支持等良好局面。这不仅将有力地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且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了实处。
     还要形成社会心理支持机制。为了满足人们心理帮助的需要,除了开展人际心理互助外,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各个单位要建立心理帮助机构,社区需要设立心理帮助中心,社会要有专业心理帮助队伍,管理者要成为管理对象的知心朋友,各类教育者及家长要学会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成为教育对象的心理顾问。从而使人们心中的不快有处宣泄、苦恼有人倾听、忧愁有人排解、困惑有人解释、压力有人缓解、委屈有人理解、困境有人帮助,在心理矛盾时有人参谋、行为冲动时有人提醒,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为了建构心理支持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机构应该将开展心理帮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助心为荣、助心为乐的氛围,教育培训部门要将心理帮助方法的指导纳入学校教育、职工培训、公务员考核、技能提升继续教育的内容,各级政府将心理关怀与员工满意度作为争先创优的评价指标。
5、完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心理问题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面对各种心理问题除了自我积极调适与一般的社会心理支持外,还需要拥有完善的专业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在自身无能为力时,以便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分别有相应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为其提供心理卫生服务。一方面,需要加强精神专科医院及心理卫生专科门诊建设,以便给严重的精神病或神经症患者提供精神卫生的专业治疗;另一方面需要面对大量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提供心理评估、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服务,以便及时矫治中度的心理障碍;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心理问题高危人员的心理评估筛查,及时发现精神疾病倾向者以便及早给予必要的干预;给予有心理发展专业指导需要者提供发展性、适应性帮助的心理顾问服务。
    这就需要组建一支由精神病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评估员、心理健康教育者、社会心理工作者、心理顾问组成的专业队伍,以满足人们对心理疾病治疗、心理障碍咨询、心理评估、心理问题预防、心理指导等各层次的心理服务需要。

                         六、健心效果的评估
    根据全民健心工程的目标体系,健心效果的评估需要从两大方面进行动态评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心实践后,由主体进行自我评估以初步检查自身的健心效果。一方面是看自身的心理能力培养的具体子目标是否达到,以评估心理素质是否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看相关的心理问题是否解决,看心理健康状态是否有所促进。对于具体的评估方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评估方面                  评估要点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很强
性格修养能力①是否了解自我性格的优劣,②是否有具体的修养目标,③是否有科学的修养计划,④是否掌握性格修养方法、⑤是否经常付诸培训行动     
自我激励能力自己的从事的多数行为①是否内心认为应该,②是否觉得需要,③是否感到快乐,④内心是否渴望,⑤行为是否自愿     
理性认知能力①感知与客观的一致性,②思维的逻辑性,③认知方式的合理性、④欲求的可能性、⑤应付观念理智性     
调适情绪能力①能否避免激情爆发,②能否恢复心理平衡,③能否澄清现实真相,④能否修正不合理认知,⑤能否改善情绪。     
应对挫折能力①行为目标的可能性,②能否科学看待挫折,③挫折感的强度、④对待挫折的顽强性,⑤应对策略有效性     
自我监控能力①能否察觉不当心理与行为,②能否全面权衡利弊,③能否自我警省,④能否调适心理,⑤能否控制行为     
人际交往能力①是否乐群合群,②能否与人正常交往,③是否拥有各类朋友,④能否与人有效沟通,⑤能否化解矛盾冲突     
积极应变能力①能否正确认识新现实,②能否尽力改善不良现实,③能否接受现实,④能否主动调适自我,⑤是否与时俱进。     
自我开发能力①是否了解潜能与条件,②是否有各阶段的规划,③是否掌握开发方法,④是否利用潜能与条件,⑤追求结果的满意度。     
获取快乐能力①是否会奋斗求乐、②是否会化有为乐、③是否能知足常乐、④是否能助人为乐、⑤是否能自得其乐     
以上每种心理能力包括五个具体内容,每个内容为0—1分,合计1分以下为很弱,为1分以上到2分为较弱,2分以上到3分一般,3分以上到4分为较强,4分以上到5分为很强。
在心理健康状态方面,看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原来的基础上是否有所优化,即心理疾病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基本健康状态→理想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优化评估

       心理问题的变化情况          心理健康状态评估
性格变态→有些缺陷→基本正常→性格完美对待自己、他人、生活、工作、学习的态度与行为习惯是否有缺陷。
消极退缩→不求上进→依靠外力→积极向上是不是在内在动力的推动下行动,是不是不断向更好的方向或更高水平发展。
认知经常失误→偶尔失误→基本正常→认知合理感知是否如实、期望是否合理、思维是否科学、应付是否理智
经常情绪困扰→情绪失当→偶尔失当→情绪适当情绪体验的性质、强度、时间及频率与现实是否大体一致,情绪表达结果是否利大于弊,表达方式是否符合身份。
严重缺乏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部分缺乏→基本具备→完全具备是否有明确目的,是否主动以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是否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是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能否顽强地克服困难和障碍。
行为经常不当→偶尔不当→基本适当→行为适应行为表现是否与认知、情绪、意志一致;是否与社会角色符合;是否与合理的要求相适应。
经常人际冲突→偶尔冲突→基本正常→人际和谐是否接纳他人、是否能正常交往、是否能有效沟通、是否能和谐相处,人际关系是否正常。
严重适应不良→有点不适应→基本适应→适应良好是否科学认识、是否能尽力改造、是否能适当接纳、是否能主动改善自己以适应现实的客观要求。
潜能浪费→利用失当→基本利用→自我实现是否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所拥有的各种潜能与条件,是否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幸福缺失→烦恼较多→偶尔烦恼→内心幸福积极的情绪是否为主导心境,负性的情绪体验是否相对较少。

    全民健心工程的目标体系、实践模式、原则要求、途径及评估体系构成其实践机制。这一实践机制的运行还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限于文章的篇幅限制,将在另文中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西安站 xa.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