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辉,余伟辉讲师,余伟辉联系方式,余伟辉培训师-【讲师网】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余伟辉:将引发社会大变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欧洲拉开序幕: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2017-10-26 3162
对象
所有人
目的
了解工业未来发展
内容

一段时间以来,数字化、人工智能等话题都很热,技术的进步除了会给社会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提升外,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来自“钝角网”,作者立足德国,以欧美社会为例,展望了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冲击。

德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

第四次工业革命冲击欧美社会

作者:钱跃君(德)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2006年德国政府通过《高技术战略2020》,利用德国机械工业的世界领先地位,提出《未来项目:工业4.0》。从2010年到2013年,德国联邦政府为开发高技术投入了270亿欧元,对未来项目投资了83亿欧元。2013年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亮相具体实施方案,德国工业界相关的三大联合会Bitcom、VDMA和ZVEI共同创立“工业4.0平台”,旨在推动和实现“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俨然拉开了序幕。

其实,类似的平台在世界各国都同时展开,只是名称各异。美国的“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法国的“Industrie du futer”,日本的“Industrial Value-Chain Initiative”,韩国的“smart factories”……以往三次工业革命的名称都是人们过后总结时提出,现在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所有技术基础,其实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应当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续,至少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完全开始。但德国政府率先叫出4.0,以提高广告效应。当然也可以说:以往人们都是糊里糊涂地不断发展技术,过后才发现人类已经走过了三场工业革命;而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完全开始,人们已经能够预测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进程和结果。

在此要解释“改良”(Evolution)与“革命”(Revolution)的区别,拉丁原文只相差一个前缀字母:“改良”指不改变原有社会结构而出现的发展,“革命”指改变原有社会结构而出现的发展。可见,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发展,而且将引发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大变革。


2014年在国际最大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西门子公司展出的全自动装配线。

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1946年美国学者John Brown和Eric Leaver在《财富》(Fortun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Machines without Men”(无人工厂),描绘了一个全自动化、整个车间看不见人影的工厂,读者们将之笑话成工业乌托邦。今天,这种工业乌托邦还远远没有实现:德国工业生产大约有42.8%还是手工操作,23.4%全自动化,33.8%介于两者之间。但无人工厂的影子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至少,德国85%的雇员希望在五年内,他们的工作能全自动化——他们还没有去想过,全自动化对他们有多少危害。

在机械工业,生产一个零件需要工人根据加工工序一步步地在车床上手工去做。出现了数控机床(CNC),一个机床可以为一个零件做多个类似的工序,例如钻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孔,铣出不同形状的槽——即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简称CIM)。此后进一步出现了数控加工中心BAZ和圆筒式加工中心(Rundtaktmaschine/ rotary transfer machine),比数控机床有更多的功能,一台加工机器可以完成更多的工序。现在德国的机械生产业已经普遍使用数控加工线和安装线Transfer Line:一个复杂的零件,把毛胚放到流水线上,在第一个加工中心完成后,自动传到下一个加工中心,如此经过十几个加工中心才完成整个零件,最后一个加工中心将零件装箱,送往组装的流水线。而组装流水线结束时,不仅连同说明书一起装入盒子,而且该产品已经自动给予编号,编号连同测试数据也存入生产厂的数据库。

笔者多次站在数控流水线前分析机器人的生产状况,机器人真比人灵活:人的头只能转正负90度,机器人的“头”能转360度;人只有一双手,通常只能往前伸,人的脑袋也只能同时指挥手做一个动作,而机器人却可以有两双“手”,四面八方都能转,它的“脑袋”可以指挥所有四只手同时干不同的活。市场上的商品常有次品,除了设计问题外,许多是组装时工人忘了装一个零件,或装了不准确。机器人却永远不会忘了装一个零件,永远不会偷懒地不按照标准安装,而且任劳任怨、毫不停息地每天干活24小时……美国著名的摩托车生产厂Harley Davidson将数字化现代技术引入生产线上,扬言原来生产一辆摩托车需要26天,将来只需要6个小时。汉堡港引入数字式管理和运作,将GPS装入每辆运输车,最佳地使用停车场和港口设备,所有信息通过云端(Cloud)直接传到司机和港口相关调度中心。以致同样一个汉堡港,2016年转运量是2000年的一倍。

在此举例德国两个似乎最不可能实现“无人工厂”的领域,都已经悄无声息地迈入了数字化时代:

农业,这个最古老的生产领域,现在已经有1/5的生产采用了现代数字技术。规模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的企业(也是德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已经有1/3生产引入了数字技术。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如农机、成本和工资结算等,几乎全部使用数字技术——德国汽车工业中,数字化对产品的增值量只占10%,而农业中已经占到30%。

生产状况可以随时在智能手机上看到,通过摄像头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知道这季农作物可能达到的质和量,据说探头已经达到1厘米的精度。泥土里深埋了许多传感器,随时将土地湿度、温度和各种成分传到计算机上,农民知道现在是否要浇灌,要施用哪些肥料。农民据此来最佳地使用土地,知道这季种什么,那季种什么。计算机还与市场连线,农民随时知道市场需求,以确定种什么,种多少,运给哪家商场什么,实现“精确生产”。

规模较大的农业社已经像城市出租汽车公司那样,全部采用“车队管理系统”(Flottenmanagement/ fleet management),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全部联网,50%新生产的中档拖拉机都带有GPS定位系统,农民随时知道哪些机械在哪里(精度达到2厘米),机器运转状况如何,还有多少活要干,这里做完后将调配到哪里。这样,避免了以往对同一块地的重复浇灌、重复撒种等现象。无人飞机也开始进入农业,无人飞机观察田野中有害昆虫的情况。拖拉机运行时,无人飞机可以观察周围是否有鹿和野猪等野生动物活动,拖拉机不要伤害了这些动物。

数字化在畜牧业上使用更多,全德约有4000家企业已经使用机器人。企业购买新设备时,50%以上购置机器人。所谓机器人,就是由机器人打扫畜牧房,准备饲料,按最佳时间和最佳量发放饲料,自动控制厩中的温度和湿度。机器人还会“挤奶”,通过激光传感器知道哪头牛该挤奶了。于是,把一个瓶子挂到奶牛身上。而且知道那头奶牛最佳挤出多少奶,到了一定量后,机器人就自动将奶瓶取走,集中倒在一个大罐,灌满后再自动换上新的大罐……机器人还随时“观察”奶牛或猪等的健康情况,哪头有异相,立即报警。

另一领域是数字化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不仅通过网络看病,甚至由机器人做手术。许多人感到不可理喻,其实1816年法国医生Rene Laennec发明听筒诊断时也有许多人担心,以前医生用耳朵贴在病人身上听诊,医生与病人的距离很近。用了听筒后,医生与病人的距离拉远了,还能听得准确?

据德国医学协会问卷调查,61%的德国人认为,数字化技术对医疗事业的利大于弊;61%的人可以想象和愿意由机器人给他们动手术。33%的人对通过网络看病有兴趣;20%的人希望生病时,让医生通过网络随时观察他的病情。33%的人愿意在身上植入一个微型芯片,以随时监督他的身体状况;50%的人愿意咽下一粒“数字药片”(传感器芯片),通过一个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看到他的身体状况。

许多病人希望不仅能自己监督自己的病情,还能自己治疗,于是出现了许多监督和治疗软件,如对糖尿病的应用软件(App)mySugr,疼痛方面的网页mein-schmerz.de,甚至孕妇使用的手机软件,只要将目前自己的体重、活跃程度、血压等输入,手机就会告诉你现在是否属于正常。IBM公司甚至开发诊断和治疗癌症的软件IBM Watson,以后医生开处方的工作都可能由软件来完成。估计到2034年,德国生产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承担护理老人和病人的程度——老年人的福星。

在医院挂号、档案保管,包括每次化验、透视、心电图等结果,早就实现了数字化管理。而且医学界认为,通过数字管理,对同一个病人,医院的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交流更加畅通。许多病人在这个医生或医院得到这样的诊断,吃了这样的药;换到另一个医生或医院就可能拿到另一种药,药与药之间有相互作用,德国全年仅仅死于这样情况的病人就相当多。

最值得争议的是机器人替代开刀医生。现代医疗手术就是工具多,护士手忙脚乱。医生开刀两个手都不够用,人的手势也多少颤颤抖抖,几乎到了人的极限。而对越来越细致的手术,经常只有几毫米的细致,如心脏开刀、脑开刀、眼睛开刀等,就容易产生医疗事故。为此,德国开发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Da-Vinci-Operationssystem),由机器手开刀。按照专家评说,机器手可以选择最佳的入刀位置,两只手不够可用四只手,刀势平稳,甚至用极其精细的激光,速度快,遇到问题很快就能计算出解救方案。

治疗骨折方面的机器人——Stryker公司的Mako,可以根据关节处的结构,当场磨出天衣无缝、完全吻合的关节另一部分……这些都是人工无法达到的精确。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使用数字化技术生产的特征是:

一、通过网络,将操作者、机器和仪表连为一体;

二、各类传感器遍布生产的各个位置,人们可以通过屏幕看到生产的真实情况;

三、人们可以远距离控制生产、操作机器;

四、每个生产段都可以独立操作,独立运作,相互沟通,不需要通过总部人为的“指挥”。

但仅仅实现生产本身的自动化和数字化还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范畴。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将自动化和网络化推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将市场、开发、生产、运输、金融、售后服务等都通过数字化、网络化联接起来,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世界市场联为一体。直观地说,就是“把梦幻变成现实”,原来游戏般的网上虚拟空间,与放着一台台机器、生产出一个个产品的实体空间结合起来,建立所谓的网络实体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2012年德国的玩具、机器和报警器等许多产品已经直接与网络连接,到2020年德国估计将有500亿个产品直接与网络连接。


图:数字化养奶牛(1)奶牛身上置有各种传感器(体温,血压,心跳数,血液含氧量,定位器等)。(2)将奶牛身上传感器的信息不断传到牛场附近的接受器GSM。(3)GSM通过网络公司的主机,将信息传到网上。(4)身在附近的牧民通过智能手机,随时了解该奶牛的位置和状况。(5)也可以由专家或专家软件随时对牛的状况作分析,或与市场联系起来。

为便于直观解说,兹以订购一箱酸奶为线索。

一、网上订购:某国客户可以在另一国的网页上订购酸奶。酸奶有许多指标:牛奶含脂量,通常的还是生态的,酸奶中要加入哪些果酱(草莓、葡萄、菠萝、弥猴桃等),哪些添加物(巧克力片、巧克力块、麦片、米饭等),果酱或添加物与酸奶是一层层分开、还是搅混在一起,一杯多少量,一共订购多少杯,要求何时到货,如何付款……客户在网页的选项中一一选择,包括给出客户地址、姓名等基本内容,该网页背后的商家通过软件自动将所有选项列成表格存储,还自动给予确认。

二、网页商家根据订单,从其自己或借用的大数据库(Big Data)中,自动选择全世界所有在线的酸奶生产企业,自动与生产企业的软件系统(Cloud)洽谈生意,根据价格与质量比(price-performance ratio)等商业指标分析,确定该订单给哪家生产企业。

三、接到订单的生产企业根据订单内容和量,从其掌握的大数据库自动选择全世界所有在线的酸奶原材料供应商,洽谈生意,根据价格与质量比分析,确定向某几家供应商订购原材料。并根据订货时间、供货时间、自己的生产能力和负荷情况,自动确定生产计划。供应商也以同样形式,自动向它的供应商订购原材料,例如向奶农订购牛奶、向果农订购水果等。

四、生产任务到达生产企业的工厂,订单内容已经进入工厂数据库,工厂根据订单内容和工厂生产情况,自动拟定最佳的生产流程,该计划也直接落实到每台机器的数据库。在生产过程中,各台机器已经知道完成这个定单时,该生产段要添加什么酸奶、什么果酱和添加物。各台机器之间也会相互联络,哪台机器发生故障,机器之间马上会自我调整生产流程。生产出的酸奶自动装杯,杯子外面贴上标签,最重要的货物信息置入射频识别芯片(RFID-Chip)贴在杯上以与外界交换信息,装箱。

五、运输公司接到生产厂家装箱的信息,立即开车前来取货、送货。客户确认收到货物时,信息自动传到网页商家,网页商家自动从客户的账户中扣款,自动将其中的生产和运输的费用汇到生产企业和运输公司的账户,生产公司自动将原材料费转入供应商账户。

上述所有过程,没有人的直接参与(除了运输),全部由软件和网络自动实现。订户、网上商家、生产厂家、运输公司等可以随时追踪产品的全过程,就像人们现在网上跟踪邮件的邮递过程那样。哪个环节出问题,也一目了然。

当然,实现这样的高度自动化,机器、网页和数据库等的维修和维护也由外来专业企业通过网络来完成,就要求参与产品各个过程的网络系统必须公开,从而给黑客、病毒、木马进入该系统盗取信息、破坏运作留下了缺口。例如2014年德国信息与安全局的年度报告中,就提到一家钢铁公司受到恶意攻击:黑客通过网络进入该公司内部的办公室网络,由此再进入生产控制网络,再由此破坏其中一台高炉的控制系统,使该高炉无法开炉。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厂家只能根据市场调查,确定生产某产品的种类。为了保证低成本,生产厂家必须单一地大批生产某一种产品。客户不能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因为个人化的产品在订单处理、配置和生产中需要耗费许多人力工作,成本如此之高,现实中几乎不可能。而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人力成本大大降低,使个人化产品的价格能够达到客户可以接受的程度。客户订购后,网上商家或生产厂家可以通过软件分析,立即给予客户建议,例如,将该订单的内容作如何调整,可以使该酸奶的营养价值更高,或价格更便宜。客户吃了所订购的酸奶后,还可以反馈对该酸奶的意见,该意见存储到网上商家或生产厂家的数据库,可以为下一位客户订购酸奶提供参考。

以前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将小批量生产提高到大规模生产,以致家庭式的小规模工场失去市场(价格)竞争力而纷纷倒闭。所以中小型企业担心自己将会被第四次工业革命淘汰。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走着相反的路,将生产过程分段得更明确,生产过程将从大工厂拆散成一个个小工厂。那些现有的中小型企业只要作一些软件调整,进入公众市场,进入到产品的大循环中,则很可能找到以前所无法捕捉到的商机。例如一台抽水机,其实就是由这么多部件组成。如果这些部件都已经呈现在网络大市场,则任何小型企业都可以订购,自己组装成产品出售。

商业领域也一样,现在就已经出现了转型:传统商店都是家庭式小店铺,后来被大规模的超级市场淘汰,没有雄厚资本的普通人根本无法进入市场。现在出现了网上商店,手无分文的在校大学生都能在亚马逊、eBay上开设网上商店。网上商店繁多,所以商品品种也多;因为开店成本低,所以商品价格便宜。这反而极大地冲击了大商店生意,大商店纷纷倒闭。

大数据、大型网络公司和社交媒体,将成为新一代市场垄断者——17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转型到近代社会时,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鼻祖培根提出“知识就是(经济)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说白了,谁掌握知识,谁就能赚钱;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理论的鼻祖马克思提出“知识就是(政治)权力”(Wissen ist Macht),所以呼吁普及教育,工人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当家做主;而到了今日新世纪,大数据将既是“力量”,又是“权力”。所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还将在其他政治和经济领域冲击现有的社会秩序,在此不再赘言。

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冲击

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引发技术之外的社会变迁。至少在短时期内,谁是得利者?谁是失利者?几家欢喜几家忧?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8世纪英国西北部的纺织领域发生(蒸汽机时代,1760~1860年)。1760年代James Hargreaves发明机械织布机(Spinning Jenny),从原来家庭式作坊只能一个一个地纺纱,变成在保持同样质量的情况下,可以8个、16个甚至20个同时纺纱,俗称强力机(Power Loom),效力提高十多倍,成本大幅下降,家庭作坊在竞争中纷纷倒闭。后来又将蒸汽机用到生产上,机械力替代人工力,再强壮的人工力也无法与机器力相比。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1760年英国全年生产1300吨棉布,百年后的1860年英国全年生产19万吨棉布——纺织领域的经济提高近150倍。可见,工业革命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技术革新,也是世界经济和人类财富进入了爆炸期。

工业革命对社会带来了什么?是整个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重组:原生态的小作坊纷纷消失,本来很有优越感、居于富裕阶层的作坊主人不得不委身到工厂打工。新技术动摇了他们的生活基础,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所以失意者不是仇恨大工厂主,而是仇恨机器。1811/1812年英国Nottingham发生了反工业化的卢德运动(由Luddite带头闹事),愤怒的工人们砸毁纺织机。此运动很快蔓延到全英国,英国政府不得不派遣1.2万士兵前往镇压。而且立法:谁再破坏纺织机将被判处重刑。

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中,农村人口移向城市,城市中形成了没有生活根基的无产阶级——马克思沿用拉丁文Proletarius一词,即古罗马时代享有罗马市民身份(不是奴隶)、来自外地的罗马贫民阶层——工业城市中出现了工伤、失业、老年、女工、童工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是改变欧洲政治生态的“十九世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思潮及工人运动因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840~1950年),电动机替代了蒸汽机,电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又将生产线根据生产时间、投入能量来进一步优化(细化、模块化、标准化),以便大规模地生产(Mass Production),这就是流水线。第一次大规模启用流水线的是美国的亨利·福特,第一辆完整通过流水线生产的汽车型号是Ford T。福特公司的汽车产量倍增,成本大降。这一模式推广到欧美各国,德国大众汽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甲克虫汽车荣登世界汽车销售量第一位。流水线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也促使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

从技术与社会角度来看,因为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主的赢利大幅提高,财富增长大大超越以前的小作坊和传统工厂。另一方面,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也大幅降低,十九世纪美国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而1914年福特首次实现了1830年前后英国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八小时工作制”设想。福特声称,通过他对生产线的“科学优化”——组装一辆车子,从原来需要12.5小时,降低到1.5小时——福特找到了劳资双方共赢的一种方法。因为工人工资提高,产品成本降低,从而价格降低,连普通工人都能买得起汽车,这就是20世纪欧美重要的特征:“美国式的生活之路”(American Way of Life)。

从负面而言,所谓流水线,就是把人也变成机器,变成机器的一个零件、资本运作中的一项生产成本。人们在流水线的一个特定位置工作,天天只做一项重复劳动,只有一个动作。而且也不知道该工作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处于什么环节,所生产的这个零件用于哪里。这种生产方式迥异于传统的农耕生产和作坊生产,长此以往,会导致人的心理异化(Entfremdung/ alienation),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蒙克等表现主义绘画,就是以艺术手法再现了这种异化现象——直到二战后,生产的人性化(Humanisierung/ humanization)才引起社会重视,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1950年~),将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到生产上,出现了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日本丰田公司改进生产管理,使汽车生产效率、质量大幅提高,被誉为福特之后的第二次汽车业革命,以致现代管理的许多名词几乎都用日语(如Muta,Kanban,Kaizen)——根据学者对系统的优化设计,来改变人的举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生产效率。即把人也看作一种产品,一种资本,不知道这是在优化人种还是在退化人种,至少是异化了人种。

由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的大幅降低,信息交流的普及,更多国家卷入到这样的经济圈,1980年代开始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形成了新的经济分工,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线转入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达国家,企业和白领阶层获得更多赢利,蓝领阶层则受到失业的威胁;在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工业发达国家的投资,总体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与工人几乎获得双赢,但那些国家为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而且,由于生产与消费的膨胀,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引发了全球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

由此可见,技术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同时衍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今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应当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但以往三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问题,马克思对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作的思考,又会再度提出。

技术进步对汽车工业的冲击

第一次工业革命用蒸汽机替代了人力,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流水线优化了人力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自动化替代了人工,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网络和智能机器人替代人——每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都是减少人工劳动,Brown和Leaver提出的未来工业将走向“无人工厂”,高兴还是恐惧?工厂无人,人怎么办?都离开工厂而流浪街头?技术进步的孪生现象就是失业?前三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人们最担心的就是这点。好在除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另两次似乎都没有发生非常严重的失业,甚至最终还给社会增加了就业。那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发生什么?先看看德国目前技术发展对人和社会的冲击。

汽车工业不仅是德国也是整个欧盟的支柱工业。全欧盟有221家工厂,1100万人靠这个行业吃饭,全年生产1700万辆汽车(2014年)。仅仅电动汽车将取代传统热能汽车,就将对汽车工业的劳工市场产生冲击。宝马汽车公司工人委员会主席Manfred Schoch举了一个具体例子:八缸汽车发动机有1200个部件,而且装配发动机时就要把变速箱和驱动轴安装上去;而电动发动机都是模块式的,一共17个部件。仅仅在装配线上将有很多工人失去工作位置。德国现有81.3万人工作在安装线上,其中有25万专家或专业工人。到了电动车时代,他们大多将失去用武之地。据专家估计,六个在传统热能汽车领域失去的位置,只有一个会被电动汽车领域吸收,即损失5/6工作位置。

全世界率先通过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福特T系列汽车

德国政府以优惠政策,希望在2020年德国公路上能看到100万辆德国电动汽车。对此最急的不是企业,而是工人,他们希望电动汽车缓步上市,要软着陆。如果电动车替代传统汽车,仅仅在大众汽车公司的沃尔夫斯堡总部,就将有2.3万个全职位置冗余。公司工人委员会主席Bernd Osterloh呼吁大众公司,立即投资建造自己的电池厂,不要进口韩国的电池。但谈何容易,建造这样的工厂需要投资100亿欧元,大众公司因为柴油机排气丑闻,美国罚单还没有了结。恰恰因为那次丑闻,柴油机也将被迫提前退出市场,那里有7.5万人在工作,他们的个人前景怎么办?绿党甚至要求立即取消柴油机,那么那些人的生计怎么办?

2017年5月4/5日德国汽车工业为主体的工会IG Metall在威斯巴登举行特别会议,要求德国汽车公司做出许诺,制定出过渡计划:要继续发展传统发动机,至少与电动发动机并行发展到2030年。如果这样,增加了电动汽车,就业人员或许还能有所增长。工会提出这些要求的依据,是世界上一些经济研究所和咨询企业对汽车市场的预测。例如英国经济咨询公司Ernst & Young预测,到2030年传统汽车还将占世界汽车市场的1/3。

但德国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却警告说,尽管全世界汽车业的赢利依旧在几十亿欧元,但经济状况开始下滑:产量过剩,开发周期过长,开发费用太高。如果要获得像样的投资回报,就必须大量增产。据据该企业2014年报告,化工业与制药业的投资回报率在13-19%,而汽车业下降到8%。结论是:汽车工业必须投资新领域。根据跨国咨询公司KPMB2017年初的调查,83%的汽车领域经理认为,汽车领域必须改革,但他们缺乏想法和勇气。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已投资几亿美元,来开发手机软件“拼车”(ride sharing/ Mitfaht-App);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资5亿美元,开发汽车自动行驶软件Startup Lyft;大众汽车公司也投资3亿美元给以色列企业Gett,开发手机订车软件……由此可见,仅从经济角度而言,德国汽车工业不能再继续投资传统汽车。从社会角度而言呢?

随着技术再进一步发展,各种品牌汽车之间的区别将越来越小,软件公司(如谷歌)、手机公司(如苹果)都可能进军电动汽车,并成为品牌。出门都不用开车,需要开车时打开手机、通过Uber临时叫一辆租用车,汽车变成一个简单的运输工具。加油站等将趋于消失,那里的员工和老板也将失业,整个汽车工业面临重组。

而且,汽车都被简单化,复杂的只是汽车里面的各种软件。于是,汽车品牌对于人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将下降。这类似于照相机,30年前使用的名牌相机Leica、Rollei,价格是最好的索尼、佳能相机的四、五倍,而现在较少有人再关心你在使用哪个品牌的照相机了。

其实,不仅汽车工业面临重组,整个经济领域都面临重组,整个价值链结构都面临重组,这里涉及劳工市场结构、企业管理结构、企业文化。所以,这是一场经济和社会的大变动。影响20世纪经济学的德裔美国经济学家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年)早在1912年就提出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的动态发展,就是不断地、创造性地破坏旧有的技术与结构。企业不仅是新产品的发明者,也是实现者,其动力来源于中产阶层不断追求其地位的上升。

机器人争夺人的职位

商品生产、技术发展本来是为人服务的。500年前新教运动领袖马丁·路德就说:“人是为了劳动而出生,就像鸟是为了飞翔而出生。”150年前马克思也说“劳动创造了人”。可见,劳动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却将人工淘汰,让人失业,失去参与劳动的机会。例如,美国的亚马逊、谷歌和德国的邮政局都已经在试制通过无人飞机来送邮件。如果真实现,地面工作又可以通过机器人替代,或许还能保留些邮递员的职位,那么德国邮政局的220万员工怎么办?又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早在1994年就预言:还需要银行业务,但不需要银行(Banking is neccessary, banks are not)。而银行才是提供大量工作职位的场所。所以,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最终将引发社会问题。

2013年美国学者Carl Frey和Michael Osborne在一份报告中声称:到了数字化时代,即未来的10到20年中,美国现在所具有的47%工作位置将被机器人和软件替代。而且,越是低工资、受教育程度低的位置,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就越大。

受德国劳工部委托,位于曼海姆的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根据美国学者的这一思路,去分析德国的劳工市场。研究报告声称,在德国工业4.0的过程中,在缴纳社会保险的雇员中有1800万人的工作职位将受到威胁,占比42%。2014年,英国学者Jeremy Bowles预测德国将消失51%的工作职位;当然,如果不考虑职业领域,只考虑从业者是否还有一个工作职位,则该比例可下降到12%,即消失500万职位。其中影响最大的依次为:办公室人员(86%),辅助人员(85%),机械和设备工程师(69%),服务业(68%),农林业(64%),手工业(63%)。影响最小的是经理型管理人员(11%)和教育界(12%)。

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又进一步指出,实际情况或许还不至于这么严重,因为人们往往把技术发展的速度估计得过高,把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动性估计得过低——该中心如此安慰该项目的出资人、劳工部长Andrea Nahles,因为德国政府正在巨额投资工业4.0。而投资结果,却让更多的德国人失业,这就是德国科技部长、经济部长与劳工部长之间的“利益冲突”——从“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有饭吃”的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出发,劳工部长恨不得德国再回到矿工时代。绿党经济政策发言人Dieter Janecek指责德国政府:总理默克尔为了环境保护而关闭煤矿,导致300万人失去工作;现在又资助工业4.0,不惜让500万人失去工作。

如何保障技术发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企业家赢利?尤其是政府在这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措施,以杜绝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争议。首先要分析的是,谁是技术发展的获利者,谁是失利者。

从历史上看,每次工业革命都会引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变革中,一般而言,不断学习新技术、紧跟技术发展步伐的人,是技术进步的获利者;而守旧、没有学习到新知识的人,可能被社会淘汰。

从社会层面而言,只受过最基础教育而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人,其被新技术淘汰的可能性是80%;而受过高等教育甚至获得博士学位的雇员,被淘汰的可能性只有18%,因为高科技恰恰需要更多有高知识的人才。从收入来看,经济收入最底层10%的人,受到技术进步冲击的可能性在61%;而高收入的人只有20%。事实上,在工业4.0的时代,工人的素质也必须达到今日工程师的程度,即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的界限未来将会消失,不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者,做一名工人也无法胜任。

因此,要让人们在新技术环境下依旧保持市场竞争能力,关键在于学习。国家与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提供给人们最佳的学习环境和进修条件,因为新技术需要更多、更新的知识。由此可见,新技术不是不需要人,而是对从事新技术工作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劳工市场的变化

事实上,任何技术进步都是依靠人的智慧,而不是依靠机器的智慧,机器只是在实现人的智慧。无论实现工业4.0,还是使用工业4.0,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力量投入。即使实现了工业4.0,诸如系统设计、系统匹配、质量监督,根据不同的生产过程设计新的生产过程和机器人,都需要人。例如,人们在计算机上写字,似乎鼠标一点、键盘一动,就完成了。但是否想到,这之前设计和编写这些软件花费了多少人的智慧和精力?开发MS Windows和MS Office的微软公司就雇佣了11.4万人。

笔者曾参观过许多现代化工厂,一个部件的生产或一个产品的安装要经过许多工序,每个工序都要做出精细的计算和编程。笔者曾问一位车间主任,生产一个部件需要30多个工序和10多台机器人,组装一个产品又需要多少工序?如果换一个产品,甚至只是部分修改该产品的设计,整个流水线的每一个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都得重新设计,重新计算,这是多么巨大的工作量!该车间主任告诉笔者,如果改一个产品,就要委托一家专业公司,一个工作组要花费半年多时间来重新设计和计算这条流水线。由此可见,一条流水线的产量越高,时间越长,经济上越合算。这就引发了同类企业合并的趋向:一个产品,多个品牌,多个市场。

对于国家,学校教育要让学生看到当今技术的新发展,看到新技术对劳工市场冲击的“严酷”现实,鼓励和资助他们从小接触和学习新技术,例如互联网、智能手机、自编手机和计算机软件等。当然,这些学生接触到数字化天地,首先就是玩游戏,看视频,在WhatsApp之类的社交媒体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对此反感,这是不对的。

德国大城市已经普及宽带网,但边缘地区却没有普及,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恰恰是偏远地区的民众信息闭塞,容易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新技术,所以国家必须尽快完善全国的宽带网。对失业人员更应当给予新技术的培训机会,这方面德国政府做得还算可以,2016年政府为此支付了49亿欧元,相当于国家失业保险公司全年总支出的1/7。社民党与绿党已经向德国议会提案,要求劳工部下再专设一个专门培训人员尤其是失业人员的进修局。

对于企业,据Bertelsmann基金会资助的项目“D21 Digital Index”显示,目前德国企业已经普遍使用数字技术(各类软件),但78%雇员的现代数字化知识全是自学而来,38%的雇员曾获得过企业资助(进修),只有21%的雇员对他们的企业在资助进修方面满意。70%的雇员可以使用智能手机,但只有24%的雇员用到职业上,其中男性使用量是女性的三倍,即男性雇员能获取更多信息、进行更多交流。所以,企业应当更多地资助雇员进修,有意识地减少男女雇员差别。现在成问题的是小型的手工业企业,90%没有使用现代数字化技术,那些企业主的数字化技术知识,几乎都不如新来德国的难民,难民逃难时一路是靠着智能手机引路。

对失业者的资助

尽管可以采取种种措施,社会上总会有一部分人被新技术淘汰。如何保障这些人的生活,让他们也能分享到新技术的经济成果?至少不能因为技术进步而走向失业,被社会遗忘,引发社会分裂——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已经引发了贫富分化,德国大企业经理的工资是全德雇员平均工资的54倍——自2000年以来,普通雇员的实际工资下降4%。最富有的1%人占有全国32%(德国)和35%(美国)的财产。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加重这样的贫富差距。而且,前三次工业革命冲击到的群体主要是低知识层次的普通工人,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将冲击到技术阶层,即现在的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本来是社会稳定的支柱、社会发展的动力(Schumpeter的观点)。

两位新技术的贡献者对此提出了两套方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提出,既然机器人争夺了人的职位,像人那样地工作,所以机器人也得根据其劳动量来纳税(Tax Robots)。PayPal付款系统创始人伊隆·马斯克则提出,许多人因为技术进步而失业,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国家必须无条件地发放给他们“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他们两人的观点引发了欧美社会的热烈讨论。但如何真正实施?这里存在许多经济和政治障碍。例如,德国基民盟劳工政策发言人Karl Schiewerling就说:这种“全民基本收入”方案存在许多没有解决和解释的问题,例如多少钱算“全民基本收入”?人们可以靠此生活?一个人能不去谋职而仅靠这生活?如果有人尽管获得“全民基本收入”,但还不够怎么办?……政治家不想做这事,就会找出许多难题。有一点是显然的:发放“全民基本收入”,不等于鼓励人们不用去谋职。机器人纳税也面临不少问题:机器人的“工资”算多少?机器人的工作如何定量计算?

由此可见,未来人们如果有职业,按照单人所创造的价值,他们的收入将比现在更高;但如果没有职业,失业在家,将会比较困顿。所以,笔者认为,另一条“社会均贫富”的道路,应当是进一步降低工作时间,每天6小时甚至4小时工作制。这样就可以分散每个劳动者的工作量,增加就业人数。但仅仅依靠工人运动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议会参与和强制立法,就像一百年前欧美各国先后立法八小时工作制那样。

比尔·盖茨和马斯克谈到这样的问题,意义在于让人们去思考、去讨论、去提醒:不要忘了,技术进步的所有目的,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生活,让社会能更加地和谐,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另一部分人贫困下去。

相关简介:钱跃君,德国《欧华导报》总编辑。本文首刊于《新视角》杂志总第76期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西安站 xa.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