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医武,乃至民间功夫,在传承的过程中,并不保守,因为,大道从来少人求,求道之人慧根拙;言语道断不可授,磨砺比喻亦难悟。
此中原因有三:
其一,徒弟要有比较好的国学底蕴才好理解道的精髓所在,文以载道吗,否则,就会没有了基准和参照系,这样,就会理上不开窍,身心难入手,不容易与生命的本体碰面。
其二,徒弟的基础不够,接不住功夫。身上的通透度、敏感度、沉潜度,不通、不灵、不显,自然就不好理解形而上的思维和本体性的功夫。
其三,真法并不是没人讲,而是此中有真意,语言难说清,所谓的言语道断,不可说兮也。并不是不可说,只是由于“内修本是自家事,冷暖自知难说清”,因此,实际讲课时,老师多爱打比喻,愿意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开启学生的悟门;并且还要通过形体上的吃苦锻炼,来磨砺心性;通过做事情的忙碌杂乱,来磨砺心的定力和专一。
尽管有以上原因,国学和太极拳,或文武之道,如果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在传授国学或太极拳最佳时期,这里指的是师父、或者儒家谓之的先生一定还年富力强,也不能太年轻。太年轻没有阅历,年龄太大精力会不济;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好的授记弟子、长期跟随的徒弟、从小修学国学、诵读经典的学生,则道统将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古人求学问不为他人,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显摆炫耀,而是为了把飘逸而出、杂乱迷茫的心收回来,安顿好。
古人讲,人不立志,没有落手处。因此,不管学什么,关键的关键是立志。
以前到武当派学功夫,老师往往先教练一个“大字庄”,这个庄法很简单,就是两脚与肩等宽,或略宽于肩,两臂从两侧抬起,抬至于肩平的高度,手指指向身体的两侧,手心朝下,保持这个姿势,不动,时间越长越好。两手举起不动的时间越长,对于初学者来说,很痛苦,如果学者受不了,很多人就会偷偷溜走,不再学功夫。这时,老师说,这个学生和我没有缘分。
究其实际,是这个学生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学太极拳,以及国学的大忌。
从前,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教儿子杨健侯练拳时,最初,练得很苦,比如,要蹲着身体,在八仙桌下面练拳,练得杨健侯腰酸背痛,行走无力,四处打转转,要自杀。
为什么要吃苦,为了锻炼出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没有意志力,国学与太极拳的修持,就不能落到身心性命中。
为什么要考验求道、求学的人,因为没有求道、求学之心力,何谈学道、问学问,切己研几?
能吃苦,有意志力,并立下志向,发下了亲近善知识的大愿,则师父、老师教时,就有了下手处,从而教一个,成就一个。
曾国藩曾说过,看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看三点:
一看,是否早睡早起;
二看,是否读圣贤书;
三看,是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对比一下,当代很多人,恰恰这三点做得不够好。
当代人,特别是城里人,普遍晚睡晚起,而以前,每一个修学国学与太极拳,或者说文武之道的人,都要做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
这里的内外,涵盖着清扫室内外,更包含着闻鸡起舞、诵读经典等身心性命层面的整洁。练武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清理身体内的淤积、杂乱;诵读国学经典,是为了让经典的话语,占位于意识层面,从而建立国学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