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非常明确地指出,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就是“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着力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这无疑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明了又一个基本的构建取向。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阶段,文化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国家对于农村文化发展的历史欠账巨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7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56.13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9.3%,而城市文化投入所占比重高达70.7%,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1个百分点,这个比例明显反映出国家对农村文化投入的一种歧视性偏向。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为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共投资39.48亿元,用来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2009年,国家另投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专项资金3.03亿元。上述投资合计42.51亿,以农民人口7.37亿算,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到国家的1.15元的农村文化投入。投入少,自然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全国范围内,不少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由于面积狭小,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无法开展相应文化活动,服务能力逐渐弱化,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的环境,又导致了文化生态日渐恶化,文化需求日渐萎缩。2008年全国大陆地区人均购书经费不足8角钱,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501册,而最少的三个地方安徽、河南、西藏都只有0.17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
与此同时,国家投入不足,还直接造成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基层文化阵地逐渐收缩。综合数据分析表明,从2001年到2009年,我国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数量有所变化,其总量逐年减少,县一级以上的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的减少的数量不大,变动明显的主要是文化站。2001年文化站数量是42024个,2009年则减少到38740个,减少了3284个,其总量减少7.81%,而且文化站的减少主要集中在乡镇文化站。由此可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到基层和农村,既切中了存在问题的核心,也说明这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